雲林國家文化記憶庫

廣納雲林多元文化詞條,重建文化自信

已有 3049 筆數位資料

五間厝製糖工場

虎尾糖廠第二工場壓榨室老照片

條目撰寫者 沈沐蒼

虎尾糖廠第二工場在大正元年(1912)提出申請,設立完工之後,每日榨蔗量高達1600公噸。大正13年(1924),原有之第一工場擴充製糖設備,使得當時虎尾製糖所「五間厝製糖工場」總榨蔗能力成為日治時期臺灣產能最高的製糖場。大正14年(1925)增設「酒精工廠」,將榨蔗製糖分蜜過程所產生的糖蜜發酵,生產製造酒精,其規模更是東洋最大。昭和12年(1937),虎尾製糖所增設製造「無水酒精」設備。

虎尾糖廠第二工場分蜜機老照片

條目撰寫者 沈沐蒼

虎尾鎮五間厝聚落內,依傍虎尾溪畔的虎尾糖廠,最初是在明治39年(1906)之際,由日本糖業之父鈴木藤三郎經營的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在臺灣總督府〈糖業獎勵規則〉背景下所設立的五間厝製糖工場。明治42年(1909)正式開工運作,未過多久,卻因日糖事件宣告破產,會社財產則由藤山雷太的藤山財團收購。

虎尾鐵支路腳

條目撰寫者 沈沐蒼

隨著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虎尾製糖所製糖工廠產能的增加,也吸引各地的勞動力和商人至此,尤其是製糖工場貨物課與貨運貯存的倉庫更吸引許多搬運苦力勞工於鐵路沿線居住。這些從各地遷入的移民,多數從事工作位階較低的勞力工作。

架設鋼構花樑桁架後的虎尾鐵橋

條目撰寫者 沈沐蒼

明治41年(1908)縱貫鐵路全線通車,打破長久以降南北交通的隔閡,因此藤山雷太認為只要能將五間厝工場所生產製造的糖運到他里霧驛,便可順利透過縱貫官線鐵道將砂糖原料(粗糖)運到基隆港,再透過海路運回日本精糖工場。於是藤山雷太便向臺灣總督府鐵道部協調規劃一條縱貫支線,使鐵道從他里霧一路鋪設到五間厝製糖工場。

虎尾糖廠同心公園雙手萬能碑

條目撰寫者 沈沐蒼

虎尾糖廠公園內有一個大齒輪,下面以洗石子鑲嵌綠色大理石基座,刻著「雙手萬能」的紀念碑,是民國64年(1975)虎尾糖廠第二工場遭到拆遷的時候,所殘留下來的齒輪。虎尾製糖所五間厝工場的「第二工場」最初以製作粗糖(黑糖)為主,因為日治時期的糖業政策定位為「日本精糖,臺灣粗糖」,亦即將臺灣作為日本精糖業的原料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