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國家文化記憶庫

廣納雲林多元文化詞條,重建文化自信

已有 3049 筆數位資料

台灣鯛與口湖生產合作社

條目撰寫者 陳建安
台灣鯛與口湖生產合作社

台灣鯛,前身稱呼為吳郭魚,是一種起源於吳振輝、郭啟彰等人,於民國35年從新加坡引進莫三比克品種養殖。原先經濟價值不高,經台灣水產技術不斷改良後,成為全台養殖量最大的魚種,產值超過10倍。因其為慈鯛科,在2002年由台灣鯛協會與農委會漁業署命名為台灣鯛。

台灣鯛適應能力強,一般重約500至700公克,經多年育種改良,台灣鯛變得更加容易飼養、不怕冷、增肉率高,養殖周期縮短,最大的能養到10多公斤當種魚。而在台灣的沿海鄉村裏頭,口湖鄉從早年開始,養殖台灣鯛的風氣便極為盛行、數量繁多。

民國85年,當地養殖業者為突破價格框架,同時追求生產與行銷一致化的目標,成立了合作社,整合上下游自產自銷,由45家台灣鯛養殖業者聯盟而成,將台灣鯛直接送到魚市場,賺取合理利潤,免除中間商剝削,同時也研發出符合國際HACCP標準的鯛魚片生產加工線,切進各國市場。至目前為止,合作社員已達256人,產區遍布雲林以南至屏東等縣市,整體面積超過2000公頃,約佔全台四分之一的數量。

國家文化記憶庫分類
時間分期
摘要
<p>台灣鯛,前身稱呼為吳郭魚,是一種起源於吳振輝、郭啟彰等人,於民國35年從新加坡引進莫三比克品種養殖。原先經濟價值不高,經台灣水產技術不斷改良後,成為全台養殖量最大的魚種,產值超過10倍。因其為慈鯛科,在2002年由台灣鯛協會與農委會漁業署命名為台灣鯛。</p><p>台灣鯛適應能力強,一般重約500至700公克,經多年育種改良,台灣鯛變得更加容易飼養、不怕冷、增肉率高,養殖周期縮短,最大的能養到10多公斤當種魚。而在台灣的沿海鄉村裏頭,口湖鄉從早年開始,養殖台灣鯛的風氣便極為盛行、數量繁多。</p><p>民國85年,當地養殖業者為突破價格框架,同時追求生產與行銷一致化的目標,成立了合作社,整合上下游自產自銷,由45家台灣鯛養殖業者聯盟而成,將台灣鯛直接送到魚市場,賺取合理利潤,免除中間商剝削,同時也研發出符合國際HACCP標準的鯛魚片生產加工線,切進各國市場。至目前為止,合作社員已達256人,產區遍布雲林以南至屏東等縣市,整體面積超過2000公頃,約佔全台四分之一的數量。</p>
是否開放
免費入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