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國家文化記憶庫

廣納雲林多元文化詞條,重建文化自信

已有 3049 筆數位資料

口湖塭港堆燈塔

條目撰寫者 沈沐蒼
口湖塭港堆燈塔

雲林口湖鄉外海的「外傘頂洲」,自古因受北港溪、濁水溪等輸砂堆積和洋流作用,在清末時已在虎尾溪出海口南邊形成相當廣衾的離岸沙洲。「外傘頂洲」本意指外海堆積而成的沙汕,亦即指「外汕頂洲」。直到20世紀初臺西外海沙洲才受到地方政府的關注。

明治44年(1911)由總督府海事課船舶掛遣田上海事官、臺北丸佐藤船長,前去測量調查,以劃設定錨,因應開港貿易。大正3年(1914)首度在此設置燈塔,命為「塭港堆燈塔」。然而因沙洲地基不穩,大正9年(1920)倒塌,大正10年(1921)重建,燈塔及燈器大致與舊有同型,嗣後因沙洲移動再次倒塌。

民國46年政府重建高20.7公尺燈塔,民國54年改裝直流電燈,迨至民國63年因沙洲漂移,再度遷移,予以改建,並增至3500燭光。民國66年再度更新設備,總高35.5公尺,並增設多向金屬雷達反射器。「塭港堆燈塔」因沙洲漂移、海水侵蝕等諸多因素,多次倒塌,前後共歷經七次重建,可為全臺燈塔改建次數最多者。民國93年7月,在臺西鄉境友人邀約之下,搭乘漁民船筏前往,首次登上外傘頂洲,當地是諸多放養蚵苗漁民的漁場。遠處望見更南端海上,佇立一座塗著「紅白相間」高聳的燈塔,便是「塭港堆燈塔」。

摘要
<p>雲林口湖鄉外海的「外傘頂洲」,自古因受北港溪、濁水溪等輸砂堆積和洋流作用,在清末時已在虎尾溪出海口南邊形成相當廣衾的離岸沙洲。「外傘頂洲」本意指外海堆積而成的沙汕,亦即指「外汕頂洲」。直到20世紀初臺西外海沙洲才受到地方政府的關注。</p><p>明治44年(1911)由總督府海事課船舶掛遣田上海事官、臺北丸佐藤船長,前去測量調查,以劃設定錨,因應開港貿易。大正3年(1914)首度在此設置燈塔,命為「塭港堆燈塔」。然而因沙洲地基不穩,大正9年(1920)倒塌,大正10年(1921)重建,燈塔及燈器大致與舊有同型,嗣後因沙洲移動再次倒塌。</p><p>民國46年政府重建高20.7公尺燈塔,民國54年改裝直流電燈,迨至民國63年因沙洲漂移,再度遷移,予以改建,並增至3500燭光。民國66年再度更新設備,總高35.5公尺,並增設多向金屬雷達反射器。「塭港堆燈塔」因沙洲漂移、海水侵蝕等諸多因素,多次倒塌,前後共歷經七次重建,可為全臺燈塔改建次數最多者。民國93年7月,在臺西鄉境友人邀約之下,搭乘漁民船筏前往,首次登上外傘頂洲,當地是諸多放養蚵苗漁民的漁場。遠處望見更南端海上,佇立一座塗著「紅白相間」高聳的燈塔,便是「塭港堆燈塔」。</p>
是否開放
免費入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