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國家文化記憶庫

廣納雲林多元文化詞條,重建文化自信

已有 3049 筆數位資料

蚶仔寮

口湖蚶仔寮開基萬善祠萬善嬤由來傳說

條目撰寫者 李漢鵬

舊金湖港蚶仔寮開基萬善祠,除了奉祀九頭十八手大萬人,二萬人、九萬人神像外,尚奉祀萬善嬤、萬善姑娘,分別代表不同年齡層女性神明的尊稱。其中萬善夫人(俗稱夫人媽)最具代表意義。

傳聞萬善嬤出身蚶仔寮林氏,因家境困苦,童年時即送與陳姓富家當童養媳,後來陳家在下湖港經商致富。平時陳夫人待人和氣,對於貧困家庭時常伸出援手幫助,尤其喜愛兒童。

牽狀

條目撰寫者 李漢鵬

牽狀,是閩南泉州地區的舊慣民俗,主要可分「牽水狀」和「牽血狀」兩類型,前者是為了超度不幸溺水而死的亡魂,後者則是為了因血光之災而意外死亡者。

排狀(車臧)

條目撰寫者 李漢鵬

農曆六月初八,口湖牽水狀祭典第二日上午,道士團一邊誦經拜懺儀,當境居民會一邊將先前購買回家,或當日新購的水狀,陸續送到蚶仔寮舊港邊萬善祠和金湖萬善爺廟「排狀」-將水狀固定在繩索上。

早年家戶購買水狀的數量是依據祖先或先人的數目而定,現在多是由信徒量力而為,依願認購,少則1、2支,多則20、30支。

起狀(車臧)

條目撰寫者 李漢鵬

口湖牽水狀的重頭戲是在農曆6月初8日的下午3點左右,蚶仔寮和金湖兩個聚落約略同時開始進行「起狀(車臧)」的儀式,意即起(啟)動水狀,召請在水中罹難的先人上岸。

在台灣民間傳說中,凡溺水而亡者,日夜泡在水中,非常痛苦,尤其下雨時,雨水打在身上,有如針刺一般,而且水陸兩隔,不能自由來去,因此必須透過水狀(車臧)將亡者牽引上來,以便接受人間的供養和超度。

倒狀(車臧)

條目撰寫者 李漢鵬

口湖牽水狀(車臧)主要的儀式包含了,起狀、牽狀、倒狀和燒狀似的部分。起狀之後,象徵水魂陸續上岸,接受道士團們的普施超度,而蚶仔寮和金湖兩地的家戶也會準備豐盛的祭品敬獻給水魂享用。

口湖蚶仔寮開基萬善祠內外五營

條目撰寫者 李漢鵬

蚶仔寮開基萬善祠主祀萬善爺,但與一般民眾認知的「有應公」、「百姓公」等無嗣信仰有所不同。蚶仔寮本地的居民相信,萬善爺是道光25年(1845)水難死亡的祖先,且已由道光皇帝敕封「萬善同歸」,升格為神明。

蚶仔寮的萬善爺神像頭戴相帽,身著蟒袍,配祀文武判官,有分靈廟宇和神像的儀式行為,與「正神」廟宇無異,廟中亦設有「內五營」神兵神將,供萬善爺調遣,以護境安民。

口湖塭港堆燈塔

條目撰寫者 沈沐蒼

雲林口湖鄉外海的「外傘頂洲」,自古因受北港溪、濁水溪等輸砂堆積和洋流作用,在清末時已在虎尾溪出海口南邊形成相當廣衾的離岸沙洲。「外傘頂洲」本意指外海堆積而成的沙汕,亦即指「外汕頂洲」。直到20世紀初臺西外海沙洲才受到地方政府的關注。

口湖外傘頂洲

條目撰寫者 沈沐蒼

雲林縣外海最西側,臺灣海峽上的離岸沙洲,自清領臺灣初期,首見文獻者為濁水溪出海口的「海豐島」。然而許多研究者卻總將「海豐島」和「外傘頂洲」兩者混淆。外傘頂洲一詞最早見諸於總督府明治31年(1898)「明治版臺灣堡圖」,當時極北為「統汕洲」,極南為尖山堡新港莊「外傘頂洲」。「外傘頂洲」實乃指外海的沙汕,亦即指「外汕頂洲」之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