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國家文化記憶庫

廣納雲林多元文化詞條,重建文化自信

已有 3049 筆數位資料

西螺七崁

詔安客張廖

條目撰寫者 許逢麟

詔安客以廖、李、鍾三大姓氏為主,而廖氏當中的「生廖死張」,更是非常特別的祖訓,廖氏也可以算是全世界最守信用的姓氏。廖氏來自福建省詔安縣官陂鎮,元朝末期局勢動盪不安,雲霄縣才子張再輝便到山區官陂避世,借居當地首富廖三九郎(廖化)別苑,教導當地幼童讀書識字,廖員外很欣賞張再輝才學,招與獨生女為婿。

西螺廣興阿善師墓園

條目撰寫者 李漢鵬
阿善師本名劉明善,福建漳州詔安縣人,出生於乾隆57年(1792),道光8年(1828)渡海來台灣,定居於西螺廣興。阿善師擅長少林金鷹拳,開設振興社武館,門徒遍布西螺七崁地區,其奉獻地方,終身未娶,於同治6年(1867)逝世,葬於西螺廣興里。 中視曾在民國60年代拍攝一部連續劇,「西螺七劍」,行俠仗義,鏟奸除惡,當時紅遍台灣大街小巷,西螺的學子甚至把西螺七崁繡在書包或制服上,引起教育當局很大的關切。

西螺七崁:西螺、二崙、崙背地區武術發展與衍變

條目撰寫者 許逢麟
早年透過電視劇的演出,西螺七崁、阿善師等名號曾經風靡整個台灣社會,阿善師成為武術大師的代名詞,而濟弱扶傾則是身為一位武師的尊嚴與責任。當時的雲林給人的印象與現今不同,連高速公路通車,中沙大橋在當時都是雲林的景點,更帶動西螺醬油的買氣。因此雲林現在給人的印象是後來被塑造,而不是早先雲林的印象。

國民小學教師自編鄉土教材系列7螺陽風華

條目撰寫者 鍾芷羚

雲林縣鄉土教材運動一開始很重要的推手是北港的笨港文教基金會,其中的靈魂人物陶慧芳與陳三郎,帶動北港地區探索研究的風氣,把鄉土歷史文化資訊建構起來,推動北港地區鄉土教材教師研習營活動,把一些對鄉土文化有興趣的老師網羅進來,逐步推動鄉土教材編撰。幾年之後庵古坑文史協會高銀河推動古坑鄉各個小學自己鄉土教材的編撰,促使整個古坑鄉的中小學都有自己的鄉土教材,最後在雲林縣成為一股風潮。

雲林縣歷史建築西螺張廖家廟崇遠堂主體修復工程工作報告書

條目撰寫者 鍾芷羚
「雲林縣歷史建築西螺張廖家廟崇遠堂主體修復工程工作報告書」是由客家委員會指導,雲林縣政府委託財團法人成大研究發展基金會執行,徐明福、鍾心怡共同主持。修復工程報告書共分為十一章,第一章前言說明計畫緣起以及崇遠堂基本資料。第二章介紹崇遠堂修復工程之效益、範圍以及修復工程規劃設計和預算。第三章介紹主體修復工程的施工過程,包含開工、前置作業、假設工程、工地現場展以及工程估驗和驗收等。

雲林縣張廖家廟-崇遠堂全區修復工程委託規劃設計成果報告書

條目撰寫者 鍾芷羚
「雲林縣張廖家廟─崇遠堂全區修復工程委託規畫設計成果報告書」是由雲林縣政府委託郭俊沛建築師事務所執行「雲林縣張廖家廟─崇遠堂全區修復工程委託設計」所編著的成果報告書。本研究案對於張廖家廟崇遠堂修復工作有完整的規劃設計,並規劃工程預算書,為張廖家廟崇遠堂的修復工作提供重要的參考依據。

西螺廣興宮威震閩粵匾額

條目撰寫者 李漢鵬

台灣諺語:「過得了濁水溪,過不了虎尾溪。」指的兩條大溪所圍的西螺、二崙、崙背三鄉鎮──所謂「西螺七崁」地區,民風剽悍,能武善打,一點也不好惹!七崁的武學淵源來自兩位唐山武師,阿善師(劉明善)、金生師(廖金生),一個精通「金鷹拳」,一個擅打「布雞拳」。1895年乙未,日軍由彰化揮師南下,在西螺遭遇七崁義民伏擊。傳說,被殺的士兵頭顱就懸掛在新街廣興宮三山國王廟梟首示眾,這事讓日本人憤而縱火焚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