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國家文化記憶庫

廣納雲林多元文化詞條,重建文化自信

已有 3049 筆數位資料

八七水災

莿桐庭甫堤碑

條目撰寫者 李漢鵬

位於莿桐鄉麻園堤防後方,砲測中第15號觀測台的附近,有一座「庭甫堤」,堤防的名稱取自一名國軍將士的名字,他叫徐庭甫,祖籍貴為河北省滄縣人,1921年(民國10年)2月24日出生。原屬陸軍預備第七師第二十團第二營上尉訓練官,曾率隊參加1959年(民國48年)「八七水災」及1960年(民國49年)「八一水災」的救援工作。

茄苳腳埤渠首工

條目撰寫者 沈沐蒼

清康熙39年(1700)因為謝水性往返茄苳腳莊到笨港街一帶經商的緣故,因而落腳今日大埤鄉嘉興村茄苳腳聚落墾拓。初始為了日常生活所需尋大湖口溪作為開埤做圳引水來源。清末《雲林縣采訪冊》記載茄苳腳埤位在他里霧堡境內,清楚記載水源取自梅坑溪,開渠引水於當時的「包厝莊」。

斗南田頭全臺最早農地重劃區

條目撰寫者 沈沐蒼

土地的重劃或徵收在臺灣往往代表開發,對高舉環境意識或土地正義旗幟的人而言,就是「暴利」的代名詞。不過民國53年7月斗南農地重劃卻有一段令人鼻酸的故事。民國48年8月7日至8月9日臺灣遭受嚴重天災,尤以中部地區受創最為嚴重,史稱「八七水災」。八七水災重建還沒完成,隔年又遭受「八一水災」侵襲。當時整體重建工作之中,地籍重測和土地調查相形之下就顯得更重要了。

義德埤竣工碑

條目撰寫者 沈沐蒼

雲林縣諸多埤圳水利建設,像是位在斗南鎮將軍里以崙仔溪為水源的義德埤係在清領時期依俗稱「荷蘭堰」工法所建的草埤(草堰)。清領時期先民大量入墾,開始興建像義德埤的水利工程,這時有與他里霧原住民「業佃合築」方式,或是「官民合築」。

八七水災歌

條目撰寫者 李漢鵬

民國48年(1959)8月7日午夜,台灣中南部發生豪雨,釀成60年多來未曾有過的大水災,尤其以苗栗、臺中、南投、彰化、雲林、嘉義等六縣及臺中市受災最為嚴重,有記錄顯示,雲林斗六梅林地區曾出現單日降雨超過1100毫米的紀錄,而山區雨量也超過700毫米。

虎尾糖廠同心公園虎尾堤防工程紀念碑

條目撰寫者 沈沐蒼

糖廠公園靠近虎尾溪旁的北港溪虎尾堤防汛道路,有一座四方體的紀念碑,上方有採用鑄鐵所做成的地球儀。此面紀念碑名為「虎尾堤防工程紀念碑」,內容記載民國49年(1960)10月修建「虎尾堤防」完工相關事蹟。民國48年(1959)8月7日,臺灣中南部發生嚴重的豪大雨,是戰後台灣最大的一次水患,影響所及遍及南投縣、彰化縣、雲林縣和嘉義縣市等多處,並導致嚴重傷亡與財務損失,史稱「八七水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