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國家文化記憶庫

廣納雲林多元文化詞條,重建文化自信

已有 3049 筆數位資料

北港鎮

橫街仔

條目撰寫者 匿名使用者

橫街仔,與打鐵街鄰近,即今之圓環周遭的民主路起至博愛路相交處止;繼續西行與義民路相交口止,此段為打鐵街。在清至日治時代,也是百貨雜陳、商店林位,無專業化之路段。而打鐵街,顧名思義,是打鐵店聚集之處。打鐵店所製造的器具以刀類和農具為主,至於武館用的武器則需特別訂製,平時是不做出來擺店販售的。

嘉義客運(林仔抱車)

條目撰寫者 匿名使用者

嘉義客運的現址在文化路89號。大正13年(1924)由蔡江泉(蔡青山)創設合興自動車商會,為嘉義客前身,開啟北港地區公共汽車運輸的開端。蔡青山為朝天宮管理委員會第13、15屆委員,曾任朝天宮會計委員(民44~47)及營繕委員(民50~53),蔡江泉亦曾任朝天宮委員及雲林縣第三屆縣議員。

修齊亭

條目撰寫者 鍾芷羚

修齊亭在北港仁和路底的堤防上,它看似一座普通涼亭,但其實具有很重要的紀念意義。當年228事件不只發生在台北,全台各地都有抗爭事件。當時北港士紳為維護治安,曾組織治安隊,帶領者前嘉義地方法院書記官許壬辰。除了治安隊之外還有一支擁有武力的自衛隊,帶領者葉啟城與余炳金。

北港媽祖醫院復建施工

條目撰寫者 陳建安
北港朝天宮在昭和11年(1936)設立貧民診療所,由專業醫師為民眾服務,凡是貧病民眾,一律免費施醫。時隔40年之後,民國66年,籌劃創設媽祖醫院。歷經8年籌建,於民國74年11月落成開幕。當時的媽祖醫院是嘉南地區最具規模之醫院。當時許多地方民眾把土地賣給朝天宮,只取7成價款,雙方協議待朝天宮自辦市地重畫後,扣除公共設施及抵費地後,再分配土地給原地主,抵償未取得的3成價款。

北港集雅軒為蔣介石祝壽活動

條目撰寫者 陳建安

民國 43 年台北士林一帶的慈諴宮與當時擔任士林鎮鎮長的北港人丁雲霖發函邀請集雅軒前 往其宮廟會所,為即將到來的蔣介石總統 68 歲華誕慶生,表演的戲碼為八仙獻壽,集雅軒特 別大陣仗同時演出兩棚子弟戲的盛況,至今仍為集雅軒成員及相關人士所津津樂道。 關於丁雲霖北港人士有個說法,據傳丁雲霖為士林一帶的大地主,他把土地捐給蔣介石作為 士林官邸使用,也因為如此,他被指派出任士林鎮長。

北港大復戲院

條目撰寫者 陳建安

大復戲院前身為北港座,是北港街內首建的劇場建築,雲林縣內第三座興建的劇場,晚於斗六戲園及西螺座,與斗南座的興設時間大約相同。北港座的興建,起於北港街龔丕趁的投資。昭和2 年(1927)4月2日的「臺灣日日新報」有一則標題為〈劇園築新〉的報導,簡略說明龔氏著手創設劇園的原委。當時龔氏認為北港已是十分興盛的市街,且有著名的媽祖廟位於此地,但卻無劇場設施,因此決定興建戲園。當時報導說明:「北港街。

北港十角水塔

條目撰寫者 陳建安
北港水道之蓄水池為圓形塔狀,現況稱「高架水塔」,水塔分三層,三樓是圓柱體,上層為鐵筋混凝土之蓄水塔,並設有維修用之護欄。中、下層為十角形構造物,每面開半圓拱形門窗,作為辦公室、會議室及維護空間之用,也是北港水道頭文化園區重要的地標。 自來水的日文為「水道水」,而自來水廠名之為「水道頭」,水道頭文化園區就是自來水廠文化園區,而十角水塔就是貯水塔。

新港南壇水月庵

條目撰寫者 陳建安

清代台灣,有城牆圍繞的都市,在南北門的地方通常設有南壇、北壇,做為中國原鄉來台官吏身故停棺之用,等待家鄉故人、親人來接棺回家,以求落葉歸根。而以前笨港城的南壇,初時為宣揚「聖諭」的地方。

北港鎮地名由來

條目撰寫者 沈沐蒼
北港舊稱「笨港」,係為平埔族語「Ponkan」的音譯。「諸羅縣志」記載:「笨港街(商賈輳集,臺屬近海市鎮,此為最大)」; 雲林縣采訪冊又載:「北港街,即笨港,因在港之北,故名北港。東、西、南、北共分八街,烟戶七千餘家。郊行林立,廛市毘連」。

大復戲院光復初期經營

條目撰寫者 陳建安
民國34年北港座改稱大復戲院,負責人為龔顯裕,劇場經營方針仍維持日治時期北港座以戲劇演出為主。據龔麗珠女士的說法,民國40、50年代電影已十分流行,當時北港有三家戲院,大復戲院、北港戲院以及振興戲院,除大復戲院之外,其他兩家戲院多以放映電影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