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國家文化記憶庫

廣納雲林多元文化詞條,重建文化自信

已有 3049 筆數位資料

斗南農業機械代耕中心

條目撰寫者 許逢麟
斗南農業機械代耕中心

農業機械化在臺灣走了相當久的一段路。臺灣傳統農業以獸力為主,在民國41還曾由台灣省臨時省議會通過「台灣省畜牛登記規則」,要求各縣市政府實施辦理畜牛登記工作。民國42年在研訂第一期台灣經濟建設計畫時,也有過補充耕牛10萬頭的提案,可知當時農業相當依賴耕牛。不過另外也有農業機械化的主張,可說是農業機械化的濫觴。

不過由於一開始引進的是美國的農耕機,因此在推動上並不順利,此外當時的條件也尚未成熟。事實上臺灣工業產值首次超過農業是在民國50年時,在那之前農業仍是臺灣主要的經濟基礎。不過在這之後,工業與農業之間的差距就越拉越大,相對地擠壓農業人口到工業部門去。這時產生兩個現象,第一、工業部門薪資的提高帶動整個工資的上漲,造成農業人口快速減少;第二、養牛划不來,因為工資和飼料上漲,使得耕牛的數字開始遞減。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對農業機械化產生有利的條件。

這張照片就是當時省主席謝東閔參訪省農林廳設在斗南鎮的農機代耕中心的留影。由於早先推動機械化的失敗經驗,所以省政府在這個議題的操作非常謹慎。先和農復會以輔導方式協助民間成立農機代耕中心,待有成果之後,才進行大規模的推廣,成為臺灣農業機械化的關鍵。

摘要
<p>農業機械化在臺灣走了相當久的一段路。臺灣傳統農業以獸力為主,在民國41還曾由台灣省臨時省議會通過「台灣省畜牛登記規則」,要求各縣市政府實施辦理畜牛登記工作。民國42年在研訂第一期台灣經濟建設計畫時,也有過補充耕牛10萬頭的提案,可知當時農業相當依賴耕牛。不過另外也有農業機械化的主張,可說是農業機械化的濫觴。</p><p>不過由於一開始引進的是美國的農耕機,因此在推動上並不順利,此外當時的條件也尚未成熟。事實上臺灣工業產值首次超過農業是在民國50年時,在那之前農業仍是臺灣主要的經濟基礎。不過在這之後,工業與農業之間的差距就越拉越大,相對地擠壓農業人口到工業部門去。這時產生兩個現象,第一、工業部門薪資的提高帶動整個工資的上漲,造成農業人口快速減少;第二、養牛划不來,因為工資和飼料上漲,使得耕牛的數字開始遞減。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對農業機械化產生有利的條件。</p><p>這張照片就是當時省主席謝東閔參訪省農林廳設在斗南鎮的農機代耕中心的留影。由於早先推動機械化的失敗經驗,所以省政府在這個議題的操作非常謹慎。先和農復會以輔導方式協助民間成立農機代耕中心,待有成果之後,才進行大規模的推廣,成為臺灣農業機械化的關鍵。</p>
媒體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