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國家文化記憶庫

廣納雲林多元文化詞條,重建文化自信

已有 3049 筆數位資料

菸樓

菸葉收成

條目撰寫者 許逢麟

這張照片拍攝的時間在1980年代初,沒有留下詳細時間的紀錄,地點則是在古坑。當時林內、古坑一帶都有大面積種植菸葉,根據古坑麻園文史工作者,也是村長劉義岳的說法,古坑麻園過去種植煙草的農戶相當多,因為是契作專賣,所以不管是日本人還是國民政府對於煙草種植從選種、栽培、採收、收購、倉儲管理都有很嚴格的規定。一開始契作多少株就是多少株,公賣局會派人來抽檢,抽撿時即使田間多一株煙草也要拔掉。

菸樓與菸葉

條目撰寫者 許逢麟

這樣的畫面在雲林已經消失很久了,如果再來一次如何?現在5年級生的農友說,最好不要。為什麼?他們還留有當年烘菸葉的記憶,不只是辛苦而已,根本不是人幹的活。

菸作過程

條目撰寫者 許逢麟

菸葉種植是一種勞力密集的產業,從育苗、移植、捻心芽、除掖芽、採收、串菸(夾菸)、乾燥,都得由人力完成,因此種植菸葉雖然相當辛苦,但是因為保價收購而利潤高,在早期願意投入的農民還是很多。但是種植菸葉卻有一些自然與人為條件的限制,包括水頭風尾、土質、公賣局耕作許可限制以及資本。前兩項在日治時期曾做過調查,適合種植菸葉主要分布在莿桐鄉以東的區域,包括斗六、斗南、古坑、林內等地。

古坑菸樓

條目撰寫者 許逢麟

「菸樓」又稱為「煙焙」、「煙寮」,戰後公賣局規定,菸農必須將菸葉烘乾後,依等級交貨。因此採收菸葉後,必須乾燻,而菸樓就是用來乾燻之用。雲林縣由於是菸葉種植的重要產區,因此菸樓並不罕見。早期的菸樓泰半是以土角厝建成,結構則分成煙燻室、貯藏室、晾曬室、燃料室等。燻菸是門大學問,必須控制溫度,而且柴火不能中斷。烘焙菸葉一輪大概需要七到八天,每批次都有基礎採收面積,約為二到三分地左右。

雲林縣菸樓產業文化資產普查與研究計畫

條目撰寫者 鍾芷羚
「雲林縣菸樓產業文化資產普查與研究計畫」係由雲林縣政府主辦,雲林科技大學城鄉發展暨環境規劃中心執行。希望透過此計畫對雲林縣菸樓進行全面性的普查、保存、登錄等作業,了解雲林菸樓與其他縣市菸樓的異同點,以保留雲林地區傳統產業及歷史記憶,以利日後建築更新以及再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