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國家文化記憶庫

廣納雲林多元文化詞條,重建文化自信

已有 3049 筆數位資料

集雅軒

李春生

條目撰寫者 李漢鵬

照片中打鼓的這一位是李春生,也是金聲順開路鼓的靈魂人物,所有的樂器都依照鼓聲的節奏來進行。照片是攝於2020年9月27日,地點在金聲順的會館頂樓。李春生老師自幼跟隨父親李淵學習北管,精通各項北管樂器,不過據他說,他們屬於北管樂中的南派,南派原本祭祀西秦王爺,因為他父親被延攬到金聲順,因此就改祭拜北派的田都元帥。

茂林行、五郊先生

條目撰寫者 匿名使用者

據康熙 56 年(1717)諸羅縣志所載「笨港……商船輳集,載五穀貨物。」,便可知笨港商貿之盛。康熙 61 年(1722)台海使槎錄「當時台米販運內地,北路米由笨港販運,而笨港並有小港可通鹿耳門內」。可見笨港地理形勢之佳。雍正9年(1733),諸羅縣丞馮盡善,將縣丞署設笨港。乾隆 29 年(1764),重修台灣府志載「笨港街…港分南北中隔一溪,曰南街,曰北街,舟車輻湊,百貨駢集,俗稱小台灣。

煮米糕粥請人看戲

條目撰寫者 匿名使用者

北港的朝天宮,因是世界三大媽祖廟之一,宗教活動興盛,相關戲曲、戲班、武術等發展皆為盛行,自古有「拳頭,子弟戲窟」之稱。台灣戲劇雖源於中國,但傳到台灣後,師傅吸收各種戲劇精華、融入心得,加以創新改良,在口白、唱腔、樂曲等處都產生了變化,北港劇團也是如此。北港劇團源於北方的有和樂軒「京戲」,源於閩南的有集雅軒、仁和軒「亂彈」,錦樂社、錦陞社、振樂社之「九甲戲」,統一歌劇團及新樂社之「歌仔戲」等。

玉環記

條目撰寫者 匿名使用者

過往,曾有一泉州賣玉環的商人,來到北港販售。在今蕃籤市(共和街)、集雅軒後,有一家販仔間(客棧)供客人選購。客棧李姓主人無中意他所擺出來的玉環,問是否還有更好的玉環。賣玉環商人說:那你看我手上玉環如何?李老闆一看覺得很滿意,但價錢談不攏。

龔顯升詩作

條目撰寫者 陳建安

龔顯升號竹林,筆名買牛翁,為北港詩社,汾津吟社的詩人,亦為集雅軒的一員,在社昭和7年(1932)創辦彬彬吟社,是北港重要詩人之一。此詩作「北港」為龔顯升作品,此詩寫景兼書史,從自然環境切任介紹北港,並進一步轉入民聚奎閣名士如雲的盛況,勉勵後人之意甚明,為一佳作。「港分南北水東西,穴坐龍船廟向溪。綠化郊原皆蔗圃,包圍市鎮半沙隄。民風不俗庭旌義,士鯽如雲閣聚奎。真個蓬萊小仙境,四時花鳥好留題」。

北港集雅軒為蔣介石祝壽活動

條目撰寫者 陳建安

民國 43 年台北士林一帶的慈諴宮與當時擔任士林鎮鎮長的北港人丁雲霖發函邀請集雅軒前 往其宮廟會所,為即將到來的蔣介石總統 68 歲華誕慶生,表演的戲碼為八仙獻壽,集雅軒特 別大陣仗同時演出兩棚子弟戲的盛況,至今仍為集雅軒成員及相關人士所津津樂道。 關於丁雲霖北港人士有個說法,據傳丁雲霖為士林一帶的大地主,他把土地捐給蔣介石作為 士林官邸使用,也因為如此,他被指派出任士林鎮長。

集雅軒表演畫面

條目撰寫者 陳建安

集雅軒為北管團體,源自北港北管子弟戲團和樂軒,係在咸豐年間,由地方人士蔡及、陳真、 吳石等 12 人加笨港媽祖繞境活動而發起組成,是笨港頗有名氣的北管子弟戲團。通常集雅軒 出陣參加的主要活動有每年元宵以及農曆 4 月 18、19 日北港朝天宮的媽祖遶境,5 月 12 日水 仙宮的關聖帝君祝壽,5 月 29 日北港義民廟的義民公普度以及 6 月 24 日北港集雅軒西秦王爺 誕辰。

北港地區北管發展

條目撰寫者 陳建安
老一輩的人曾有句俗諺語:看戲,就是要看亂彈;豬肉,就要吃三層。北管,是台灣現存的兩大傳統音樂系統之一。北港地區的傳統民間音樂,主要是隨著北港朝天宮迎媽祖的關係而興起;所以傳統民間音樂非常的興盛,而大致又可分為南管、北管及西樂團。在北港有一種說法:老一輩的人認知北管就是北派,但是南派不是只有南管、而是除了北管外都是南派。

北港集雅軒

條目撰寫者 陳建安

集雅軒為北管團體,源自北港北管子弟戲團和樂軒,係在咸豐年間,由地方人士蔡及、陳真、吳石等12人參加笨港媽祖遶境活動而發起組成,是笨港頗有名氣的北管子弟戲團。同期還有同屬北管的仁和軒、振樂社、金聲順等;除金聲順外,其餘目前都已解散。早期各個軒舘會相互競爭,所以各館間平時少有互相交流;但因當時金聲順的老師也會來集雅軒教學,也建立了兩館的情誼,,北港地區非常特殊的例子。

雲林文獻 第五十七輯

條目撰寫者 鍾芷羚
「雲林文獻 第五十七輯」係由林源泉策畫,陳益源主編,雲林縣政府發行。「雲林文獻」收錄雲林縣的文化資產、史地沿革、民俗信仰、產業發展、文學意識、傳統藝術等各種地方史料,提供撰寫鄉土教材,並逐漸形塑出縣民的「雲林意識」。本期內容分成三部分,一為研究論文,二為文資概況,三為雲林文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