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國家文化記憶庫

廣納雲林多元文化詞條,重建文化自信

已有 3049 筆數位資料

北港牛墟

牛販與牛賴仔

條目撰寫者 許逢麟

這張照片是在1981年(民國70年)所拍攝,但詳細的時間不清楚,地點則是在北港牛墟。根據北港文史工作者紀雅博先生的說法,差不多在民國70幾年北港牛墟的牛隻交易就完全消失了,只剩下趕集的攤販,一直維持到現在。

中秋街車仔寮與輕便車

條目撰寫者 匿名使用者

中秋街南段為車仔寮,清代因鄰近「北港牛墟」(今北港水道頭處),及棧間(倉庫),是牛車運輸聚集處。明治40年(1907)春龍公司建一條「打北輕鐵」,由打貓(民雄)經新港至北港之輕便車,但當時無北港大橋,受北港溪阻隔,輕便車僅止於南港(今南港派出所處),再以竹筏接運至北港,而北港之輕便車接駁店即設在車仔寮,因而得名。

北港牛墟

條目撰寫者 許逢麟

這張照片拍攝於1981年7月的北港牛墟,牛墟就是牛隻買賣市集,臺灣在日治時期最多有過80餘處牛墟,現在僅存3處,而北港牛墟就是其中之一。早期台灣有句諺語:「交官窮,交鬼死,交到牛販呷料(虧)米」。意思就說要會選牛,不然就虧大了。鑑定牛隻的強弱有四道程序,分別是摸齒、試步、考車、試犁。買牛是為了耕作,因此牛要有力氣可以拉犁,而考車和試犁是用載重方式來判斷牛隻的拉力與耐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