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國家文化記憶庫

廣納雲林多元文化詞條,重建文化自信

已有 3049 筆數位資料

紀雅博

雲林文獻 第三十五輯

條目撰寫者 鍾芷羚

「雲林縣志稿」從「雲林文獻 第二十五輯」開始改為二十五開本發行並易稱「雲林文獻」,由雲林縣政府發行,,除了記錄雲林史蹟、人物列傳以及大小事之外,亦闡述雲林縣政府施政措施與理念,同時收錄與雲林研究相關的文章及論文,對於後人瞭解、詮釋與掌握雲林發展之歷史脈絡有著一定的重要性。

雲林文獻 第三十三輯

條目撰寫者 鍾芷羚

「雲林縣志稿」從「雲林文獻 第二十五輯」開始改為二十五開本發行並易稱「雲林文獻」,由雲林縣政府發行,除了記錄雲林史蹟、人物列傳以及大小事之外,亦闡述雲林縣政府施政措施與理念,同時收錄與雲林研究相關的文章及論文,對於後人瞭解、詮釋與掌握雲林發展之歷史脈絡有著一定的重要性。

北港龍鳳閣

條目撰寫者 陳建安
一般廟會繞境、進香,皆有許多藝閣、陣頭活動,來使整體習俗更加豐富精采,也傳達出對神祉的敬意及祈福。北港人在早期迎媽祖時,便是用「龍頭鳳尾」的龍鳳閣。龍鳳閣從清朝至日治時代是由紙箔舖贊助設立而成,在明治41年(1908)的朝天宮即有記載,金箔紙舖用龍鳳閣捐款興建三川殿。可見,龍鳳閣歷史已有百餘年。

北港朝天宮註生娘娘神像

條目撰寫者 陳建安

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對於宗教的態度大致分為「放任」、「控管」、「同化」三個階段。明治31年(1898)開始的「寺廟管理人制度」可視為殖民政府府企圖介入並控管民間信仰的開始,大正3年(1914)臺灣各地開始廣泛設立「同風會」,以各地警察官吏派出所為單位推行對臺灣民間生活風俗改善、革除迷信、推行日語等作業。

北港朝天宮遶境日式商家裝飾紋

條目撰寫者 陳建安
路關是臺灣宗教活動常見用語,包含兩種意義,「路」指遊行隊伍行進的路線,「關」則指路線所經過的廟宇、神壇等定點。廟宇透過公告路關的方式,讓信徒知道本次進香、巡境或繞境活動所經過的路線,以方便當地信徒在沿途擺設香案迎接,或者就近前往路線經過的廟宇、神壇參拜。北港朝天宮現今仍存有日治時期北港媽祖遶境路關刊頭上裝飾有日本國旗與旭日旗紋飾的商家標誌。

北港朝天宮宗聖台

條目撰寫者 陳建安

2015年北港中央市場大樓被行政院公共工程會公布為全國第1大蚊子館,並以1億1000餘萬元拍賣出去,因為宗聖台亦在中央市場內,因此全國信徒憂心深具歷史意義的宗聖台也淪為私有,紛紛表達關切之意。而這樣一則新聞又讓宗聖台浮出眾人的記憶。

北港朝天宮香爐亭

條目撰寫者 陳建安
北港地區的廟宇有一個非常特殊的現象,便是許多大小廟宇的香爐皆會置於廟宇的空曠處,或者廟宇的宮前門口,與台灣一般廟宇的香爐置於神桌上的情形相當不同。根據地方文史工作者紀雅博老師的說法,會有這種現象與北港是個宗教勝地有關。

蔣經國與孝子釘

條目撰寫者 陳建安
清朝道光年間,福建泉州南安有一孝子姓蕭,其父隻身來臺謀生,經數年毫無音信,蕭孝子年幼,思親心切,隨母渡海來臺尋父。當時清廷在笨港置水陸訊兵防止偷渡,母子在外海沙汀下船,涉水登陸,同遭急流捲散,蕭孝子幸由漁夫救回。一日蕭孝子隨漁夫上笨港查尋父母,因聞悉朝天宮天上聖母赫靈驗,乃參宮奉香跪拜,虔誠禱告:〔聖母如肯庇祐尋得父母,鐵釘則能貫入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