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國家文化記憶庫

廣納雲林多元文化詞條,重建文化自信

已有 3049 筆數位資料

藤山雷太

臺灣省龍巖糖廠工廠登記證

條目撰寫者 沈沐蒼

此張老照片是褒忠鄉「龍巖糖場」的工廠登記證,由臺灣省政府建設廳所核發給予。龍巖糖場設置於日治時期,隨著總督府提出〈臺灣糖業改良意見書〉,明治35年(1902)頒布〈臺灣糖業獎勵規則〉,獎勵資本家建設新式糖廠。明治42年(1909)藤山雷太藤山財團併購原「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昭和8年(1933)在臺南州虎尾郡土庫庄的龍巖聚落,舊稱「大坪崙」周邊規畫新式製糖場。

虎尾糖廠第二工場外景老照片

條目撰寫者 沈沐蒼

明治34年(1901)2月由總督府殖產局新渡戶稻造博士針對臺灣糖業進行調查研究,提出〈臺灣糖業改良意見書〉,認為在臺灣推展糖業,足以使總督府獲得財政獨立,並指出臺灣糖業發展方向。鈴木藤三郎的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在〈臺灣糖業獎勵規則〉的獎勵政策下,於明治39年(1906)設立五間厝製糖工場,明治42年(1909)正式運作,初期僅生產粗砂糖。

糖廠、糖蜜、無水酒精與戰爭

條目撰寫者 沈沐蒼

藤山雷太的藤山集團在明治42年(1909)併購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後,積極建立「第二工場」、「第三工場」以及「酒精工場」。過往在製糖過程中所產生的糖蜜被經提煉後可以獲得純度相當高的酒精,對製糖業來說是相當好的額外利益。早在明治42年(1909)臺灣製糖株式會社橋仔頭製糖工場,便已開始生產糖酒精,不但產量豐富且品質極佳,加上成本低,市場反應良好。

虎尾地名由來

條目撰寫者 沈沐蒼

「虎尾」一詞最早被用作行政區域名是在日治時期大正9年(1920)行政區域調整,將全臺灣涵蓋離島在內規劃為「五州三廳」制度時,促使了虎尾郡的誕生。最初在日本統治臺灣伊始,當今的虎尾僅有幾個小聚落,分別歸屬於斗六支廳、他里霧支廳、土庫支廳,其中虎尾的商業市街核心區域絕大多數隸屬於土庫支廳。

2015虎尾糖都產業文化季-再現糖業風華

條目撰寫者 許逢麟

2015 虎尾糖都產業文化季活動中以老照片再現糖業風華,這些老照片都是當時大日本製糖株 式會社在雲林縣境內興建糖廠或營運時期的影像記錄。照片內容包括虎尾糖廠的辦公處所、 宿舍、員工生活起居照、糖廠的鳥瞰照、製糖設備、火車、火車頭、五分車、集蔗場、虎尾 鐵橋、虎尾街道、平交道、工人搬運甘蔗、搾糖過程以及藤山雷太等等,每一張照片訴說著 一個故事,而整個記錄串成一個共同的生命記憶。

虎尾製糖工場會社分配所

條目撰寫者 沈沐蒼

今日人們所見到虎尾糖廠四周圍的所有相關建設與設施,主要都在明治42年(1909)藤山雷太接收當時的「五間厝製糖工場」後,才積極規畫並興建的。除了大家所熟知的醫務室、公園和學校以外,當時甚至為了因應製糖工場員工及其眷屬日常生活購物的便利性,設有功能像是今日「百貨超市」的「會社分配所」。

虎尾製糖所五間厝工場附設清交俱樂部

條目撰寫者 沈沐蒼
今日所見之虎尾糖廠周邊建設如同心公園、醫務所、俱樂部、驛站等,主要是明治42年(1909),藤山雷太接收虎尾製糖工場後,積極建設而成。藤山財團接手經營後,仿照歐洲工業革命的市街規劃,在「英日同盟」的背景下,許多日治時期的工業設計或是社會勞工福利的概念都參考英國。因此,「藤山集團」除了設立學校、神社之外,更有提供員工和眷屬做為平時集會交誼的場所的,名稱為「清交俱樂部」。

虎尾製糖所五間厝製糖工場貨物掛

條目撰寫者 沈沐蒼
藤山雷太財團接手經營「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五間厝製糖工場之後,先是將原有的第一工場擴大產能,並接續興建第二工場,嗣後更增加各間工場的製糖機組以提升產能。然而,砂糖在工場內部製作,包裝完畢之後,必須有一固定的貯存空間以待貨運火車運送到其他地方。因此製糖會社便在虎尾庄鐵路途經處設置倉庫,以利火車到此搬運。

虎尾糖廠第二製糖工場

條目撰寫者 沈沐蒼
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虎尾製糖所五間厝工場,最初在鈴木藤三郎時期,僅有第一製糖工場,且受限於日本殖民母國和總督府的規定,僅能生產製造粗糖(黑糖),提供日本國內精糖(特砂白糖)業者使用。名噪一時的「日糖事件」發生,會社宣告破產,社長酒匂常明先生自殺,多名社員和國會議員遭逮捕,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由藤山雷太接手經營,一直到二戰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