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國家文化記憶庫

廣納雲林多元文化詞條,重建文化自信

已有 3049 筆數位資料

建國眷村

虎尾建國眷村丸龜型防空壕

條目撰寫者 李漢鵬

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台灣雖未成為殺戮戰場,卻也飽受美軍砲火洗禮。伍佰的〈空襲警報〉唱出了老輩台灣人「跑空襲」的歷史記憶:

「阮阿公空襲的時早就已經跌落山腳/阮阿嬤的豬圈乎伊燒甲臭火乾/阮阿爸上班的糖廠去乎掃甲一坑一嘎/做田的隴嘛走去躲在樹仔腳/啊~這款的代誌/啊~學校隴無提」。

虎尾空軍地界碑

條目撰寫者 沈沐蒼

虎尾鎮建國里為後壁寮、旗桿厝竹圍仔兩聚落所在地,在昭和11年(1936)為因應太平洋戰爭和中日戰爭中國東南戰區的基地,遂徵用臺南州虎尾郡虎尾街轄下旗桿厝竹圍仔、後壁寮仔和吳厝莊仔等聚落民地,並遷往三合莊與新規畫的「新結莊」。

虎尾建國眷村

條目撰寫者 李漢鵬

日本在二次大戰期間有支特別的部隊,神風特攻隊。這支部隊之所有駭人聽聞,不是因為有多高的戰力、功勳或不人道殘忍之事,而是他們自殺式的攻擊行為。當時日本海軍中將大西瀧治郎為了對抗美國海軍強大的優勢,利用日本武士道精神,以「一人、一機、一彈換一艦」的方式,要求日本神風特攻隊的飛行員對美國海軍艦艇實施自殺式的攻擊,造成美國重大的損失。雲林虎尾建國眷村曾是神風特攻隊的訓練基地。

建國眷村公視我們的島紀錄片

條目撰寫者 陳建安
建國眷村,由於位於農業區內,雖然住著外省族群,但是生活型態和台灣農村相似,村子裡的孩童,也會搶甘蔗嚐甜頭。隨著時代變遷,曾經住滿上千人的眷村,建國三、四村改建為學校與監獄,建國一、二村也面臨改建,居民紛紛搬遷,眷村開始荒廢。荒廢後的虎尾眷村保留著許多日本時代的建築。從寬廣的大型營房,到高聳的機槍高塔,甚至龜堡型的防空洞,都形成一種歷史重疊的現象。

雲林文獻 第五十六輯

條目撰寫者 鍾芷羚

「雲林文獻 第五十六輯」係由劉銓芝策畫,陳益源主編,雲林縣政府發行,收錄研究論文、文資概況與雲林文史研究。研究論文有四篇,分別為潘是輝<「雲林縣采訪冊」之研究──成書背景、版本、作者與文字差異>;陳羿君<「做客事」──雲林詔安客區域中「做功德」儀式專家之源流探究>;陳正雄<雲林布袋戲「豬八戒娶親」的編演探討──以黃海岱、李國安藝師的演出文本為例>;黃儒柏<雲林縣鹿場課圳修築沿革史>。

南京空軍子弟學校虎尾分校拯民國小

條目撰寫者 陳建安

戰後為因應空軍子弟教育需求,中央指派陳鴻韜校長先行在虎尾籌備復課,經多方奔走安排,終於在民國38年3月1日於虎尾機場復課,此即「虎尾空軍子弟學校」的前身。學校上課後,陳校長因忙於在台北建校工作,虎尾校務則交由陳岳如主任全權代理。當年5月遷校台北市,虎尾的教職員工及部份學生則移往台北,並於5月中旬正式開學。虎尾校址仍以台北子校分校之名,暫設七個班,由陳岳如先生任分校主任。

日治虎尾空軍基地

條目撰寫者 陳建安
虎尾空軍基地於昭和11年(1936)為因應中日戰爭而興建,隸屬日本海軍航空隊,與澎湖馬公港的海軍航空隊,互為倚角,戍守著台灣海峽。昭和18年(1943),日本為因應太平洋戰爭的局勢,將虎尾海軍航空隊編制於岡山的第14聯合航空隊。昭和19年(1944)10月13日,因腹地廣大、目標明顯,美軍第一次轟炸虎尾糖廠及虎尾飛行基地。

建國眷村後壁寮、竹圍子部落

條目撰寫者 陳建安
在日本治台以前的建國一、二村基地,是虎尾廉使段後壁寮跟竹圍子居民的祖居地,也就是從清代漢族移民台灣就在此開墾定居,從事農業墾殖、繁衍子孫。虎尾在清代時期,叫做大崙腳庄,在約乾隆末年(1799)時,已形成一個戶數達1000人之市街。但由於咸豐3年(1853)的曾雞角之亂,同治元年(1862)的戴萬生之亂,使得市街全失其形。到了日本明治年間,由於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在此設立五間厝工場,而使得人潮回流。

建國眷村高槽給水塔

條目撰寫者 陳建安
建國眷村內有一高槽給水塔,沿著糖鐵路線邊即可見到,是當時提供水源的設施,而在不遠處則有方形的水源池及唧筒室遺跡。類似的水塔在其他日本海軍體系的飛行場中亦曾出現過,如較有名的紅毛飛行場。不過,目前在這個塔的旁邊,解說牌寫的是高砲塔或高砲陣台,而非高槽給水塔。文獻及專家討論皆認為是高砲塔的機率很低,因其小洞無法讓機槍有可以轉動的射角,至於在塔頂要架機關槍,也無掩體掩護,較為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