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國家文化記憶庫

廣納雲林多元文化詞條,重建文化自信

已有 3049 筆數位資料

美援

斗六東市場

條目撰寫者 李漢鵬

斗六市第一零售市場位於番社新興宮前,中正路以東,三民路以西,中華路以北,大同路以南,四條街廓所包圍的區域裡,占地約2000餘平方公尺,原為昭和4年(1929)設立的「斗六第二市場」,因位於市區東隅,地方居民習慣稱之為「東市場」。

黃耕子

條目撰寫者 施朝祥

黃耕子老先生出生於日治時期大正6年(1917)於現今古坑鄉高林村。他15歲時到三菱體系的東山會社做小工,在荷苞山早仔寮種鳯梨。18歲時,東山會社又分出圖南株式會社,他開始在荷苞山區種咖啡,23歲被派至六斗坑工作站,升任為正式擔當常夫,負責咖啡苗圃及開墾,3年後又被派往苦苓腳(桂林村),負責種植茡麻及製造繩索的工場。 民國34年廠方原本要派他前往台東種咖啡,但尚未成行日本即宣布投降,二戰結束。

斗六大圳

條目撰寫者 陳建安

斗六大圳位於嘉南平原北端,東與清水溪並列,圳水由北而南;而清水溪則由南而北,猶如相對而馳的列車般;北與濁水溪成約50度交叉;東南為山脈起伏之大尖山;西北漸為平原。斗六大圳以清水溪、石龜溪、大湖口溪、崙子溪、石牛溪等為主要水源,境內設有28條小型埤圳。

斗六大圳

條目撰寫者 李漢鵬

斗六大圳位於嘉南平原北端,東與清水溪並列,圳水由北而南;而清水溪則由南而北,猶如相對而馳的列車般;北與濁水溪成約50度交叉;東南為山脈起伏之大尖山;西北漸為平原。斗六大圳以清水溪、石龜溪、大湖口溪、崙子溪、石牛溪等為主要水源,境內設有28條小型埤圳。

西螺大橋通車典禮盛況照

條目撰寫者 陳建安
西螺大橋,當時是遠東第一大橋,在民國42年1月28號舉行通車典禮,並租借西螺初級中學禮堂,舉辦盛大慶祝會。通車典禮由行政院長陳誠剪綵、台灣省政府主席吳國楨、交通部長賀衷寒、美駐華代辦藍欽公使、安全分署長施幹克、美軍顧問團長蔡斯、以及省府交通處長侯家淵等,皆參加盛典。可謂冠蓋雲集,各方代表、高官顯要皆有到場。

雲林縣歷史建築西螺大橋調查研究計畫

條目撰寫者 蔡育成
西螺大橋橫跨濁水溪,橋墩於日治時期完成,嗣因珍珠港戰爭而停工。光復後地方人士多次陳情,加上美國提供經濟援助,終於在民國41年底興建完工,隔年舉行盛大的通車典禮。西螺大橋全長1939公尺,工程浩大,橋樑採華倫式桁架(warren truss)結構,相當罕見,對當時營建技術有相當的貢獻。西螺大橋不僅為當時聯繫台灣南北往來交通必經之道,建成時亦為遠東第一大橋

濁水溪人道橋

條目撰寫者 李漢鵬

昭和11年(1936)5月24日上午10點30分,西螺女子公學校(今中山國小)講堂聚集了來自員林郡、北斗郡、虎尾郡、東石郡、北港郡轄下四百多位居民,公推西螺街林振聲醫師為大會主持,選舉西螺街長廖重光、北斗街長林伯余為正、副會長,正式成立「濁水溪人道橋架設期成同盟會」。在濁水橋尚未架設的年代,兩岸人民往來僅能徒步涉水或仰賴筏夫渡溪,清代的「永濟義渡」便是往來濁水溪中游的重要渡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