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國家文化記憶庫

廣納雲林多元文化詞條,重建文化自信

已有 3049 筆數位資料

濁水溪人道橋

條目撰寫者 李漢鵬
濁水溪人道橋

昭和11年(1936)5月24日上午10點30分,西螺女子公學校(今中山國小)講堂聚集了來自員林郡、北斗郡、虎尾郡、東石郡、北港郡轄下四百多位居民,公推西螺街林振聲醫師為大會主持,選舉西螺街長廖重光、北斗街長林伯余為正、副會長,正式成立「濁水溪人道橋架設期成同盟會」。在濁水橋尚未架設的年代,兩岸人民往來僅能徒步涉水或仰賴筏夫渡溪,清代的「永濟義渡」便是往來濁水溪中游的重要渡口。大甲媽祖南下進香、南瑤宮彰化媽祖笨港進香也曾留下了為人津津樂道的「撩溪」傳說。

明治39年(1906)連結二水和林內的濁水溪鐵道橋工程告竣,兩岸交通增加新選項,只可惜,鐵道橋只能給火車跑。「濁水溪人道橋架設期成同盟會」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向台灣總督府陳情,促成濁水溪橋興建。昭和12年(1937)總督府同意人民所請,人道橋工程發包,同年7月蘆溝橋槍響開啟了八年中日戰爭。昭和13年(1938)12月12日「台灣日日新報」登載了一則濁水溪人道橋建造橋墩的新聞之後,隨著太平洋戰爭的戰火燎原,鋼構短絀,濁水溪橋終究只完成32座各自孤立的橋墩。民國42年(1953)濁水溪第一條通行人車的橋樑「西螺大橋」終於在獲得美援下建造完成。

摘要
<p>昭和11年(1936)5月24日上午10點30分,西螺女子公學校(今中山國小)講堂聚集了來自員林郡、北斗郡、虎尾郡、東石郡、北港郡轄下四百多位居民,公推西螺街林振聲醫師為大會主持,選舉西螺街長廖重光、北斗街長林伯余為正、副會長,正式成立「濁水溪人道橋架設期成同盟會」。在濁水橋尚未架設的年代,兩岸人民往來僅能徒步涉水或仰賴筏夫渡溪,清代的「永濟義渡」便是往來濁水溪中游的重要渡口。大甲媽祖南下進香、南瑤宮彰化媽祖笨港進香也曾留下了為人津津樂道的「撩溪」傳說。</p><p>明治39年(1906)連結二水和林內的濁水溪鐵道橋工程告竣,兩岸交通增加新選項,只可惜,鐵道橋只能給火車跑。「濁水溪人道橋架設期成同盟會」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向台灣總督府陳情,促成濁水溪橋興建。昭和12年(1937)總督府同意人民所請,人道橋工程發包,同年7月蘆溝橋槍響開啟了八年中日戰爭。昭和13年(1938)12月12日「台灣日日新報」登載了一則濁水溪人道橋建造橋墩的新聞之後,隨著太平洋戰爭的戰火燎原,鋼構短絀,濁水溪橋終究只完成32座各自孤立的橋墩。民國42年(1953)濁水溪第一條通行人車的橋樑「西螺大橋」終於在獲得美援下建造完成。</p>
媒體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