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國家文化記憶庫

廣納雲林多元文化詞條,重建文化自信

已有 3049 筆數位資料

民俗

民俗育樂活動與藝陣

條目撰寫者 許逢麟

這張照片是在台灣省77年度社區民俗育樂活動觀摩會中所拍攝。來自全省各縣市的社區代表齊聚北港運動公園,載歌載舞,從原住民舞蹈、舞獅、舞龍到各式藝陣都出爐,可說是熱鬧非凡,北港知名武館老塗獅中國武功學院也派出獅陣參與演出。

民俗育樂活動與藝陣

條目撰寫者 許逢麟

這張照片是在台灣省77年度社區民俗育樂活動觀摩會中所拍攝。來自全省各縣市的社區代表齊聚北港運動公園,載歌載舞,從原住民舞蹈、舞獅、舞龍到各式藝陣都出爐,可說是熱鬧非凡,北港知名武館老塗獅中國武功學院也派出獅陣參與演出。

麥寮下橋頭鎮盛宮恭送五年千歲

條目撰寫者 林伯奇

下橋頭鎮盛宮主祀神為天上聖母與五年千歲,每逢五年科年到,農曆5月舉行請王儀式,直到農曆10月恭送代天巡狩千歲爺離境,恭請代天巡狩的時間是由廟中神明決定。在送王前一天要下午要敬拜代天巡狩五年千歲,感謝千歲爺來巡狩地方讓地方更加安寧平安,之後會準備東西添儎王船,物品相當特別,每個人須準備橘子1個、花生1包、米1包、柴1把、酒1小罐。

曾人杰詩作

條目撰寫者 陳建安

道光 25 年(1845)農曆 6 月 7 日,「大雨連霄、颶風間作, 淹斃居民三千餘人」。是年颱 風引起海嘯,民間傳說聾龍興災,官方記載死亡人數為 3000 人,由於地處沿海、屍首甚多隨 波逐流、無可詳數,死亡人數可能逾倍。咸豐元年(1851)地方人士集資築草廟一間,祠名 「萬善同歸」,定例每年 6 月 7、8、9 三日誦經拜讖、超渡諸靈。

王東燁詩作

條目撰寫者 陳建安

日本在昭和 12 年(1937)推動皇民化,廢漢學,禁方言,不過在這波文化禁令下,卻有一種文化逃過一劫,那就是詩社。為何日本會同意詩社以及漢詩?一個理由是台灣總督府也喜歡詩這種文學體,但另一個比較可信的理由則是為了籠絡台灣的知識份子。因此台灣詩社在當 時如雨後春筍般紛紛冒出,而詩社間的互訪與贈詩也成為當時文人雅士的一種慣習。 這兩首詩皆為王東燁所做。

二崙深坑拜溪王(溪王祭)

條目撰寫者 李碧圓

雲林縣境內的新虎尾溪,早期沒有施做堤防,每逢颱風大雨,溪水氾濫,淹沒村庄,流失良田,讓居民苦不堪言,尤其是明治31年(1898)的戊戌大水災,更重創了深坑居民的生計。為了祈求平安,在風水地理師的指示下,村民在溪邊設置「石敢當」,祈求納幅、驅風、防水、消災,而每年祭拜石敢當和溪王,亦表敬天畏地的精神。這幾年詔安客家文化意識抬頭,在地人士也將深坑拜溪王(溪王祭)納入詔安客庄重要節慶。

北港義民廟義民公普

條目撰寫者 沈沐蒼

清乾隆 52 年(1787)「林爽文事件」波及當時嘉義縣笨港市街,地方上人民安全遭受威脅, 於是透過仕紳糾集鄉勇保衛家園。但這些鄉勇義軍在農曆 5 月 30 日遭到林爽文陣營夜襲而 陣亡。北港義民廟正殿後方所埋葬者便是這些鄉勇義軍,而正殿左右兩側的義民塚則為道光 年間「張丙事件」與同治年間「戴潮春事件」殉難的鄉勇。

詔安七夕

條目撰寫者 李碧圓

七夕為牛郎織女一年一度的相會日,淒美的故事從古流傳至今。七夕除了牛郎織女相會,在詔安客家庄有拜七星娘媽的儀式,需備七碗麻油酒雞、七碗麻油飯、鮮花、圓鏡、胭脂水粉、繡線供織女七姐妹享用。 幼年的記憶,七夕當天家家戶戶飄滿麻油酒香,母親在拜拜完總會說:等一下會下一些雨,是牛郎織女要分開的眼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