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國家文化記憶庫

廣納雲林多元文化詞條,重建文化自信

已有 3049 筆數位資料

土庫石廟仔土地公

條目撰寫者 李漢鵬
土庫石廟仔土地公

雲林土庫鎮石廟里的地名由來是因為里內有一座用石頭蓋的廟,當地人習慣稱呼「石廟仔」,主祀神為土地伯公。傳說,石廟仔是大洪水漂來的「諾亞方廟」,這樣的說法並不誇張,因為石廟就位在曾是濁水溪主幹道的虎尾溪之旁。現在的石廟仍保留原始廟貌,包藏在加蓋的新廟之內,形成了廟中有廟的奇景。如果我們翻查清末編纂的「雲林縣采訪冊」,可以知道「石廟仔」隸屬當時的雲林縣大坵田東堡「后廟仔庄」,但對照明治31年(1898)日本人所繪製的台灣堡圖,上頭登載的卻是「石廟仔庄」,推測應該是晚清的方志誤將「石」字寫成「后」。日本領台初期,本地改屬「大坵田堡石廟仔庄」,下轄溪心、石廟仔、菜園、番仔堀四個聚落。番仔堀的地名,標示著這個地方曾經是平埔族原住民聚族而居的地方。這裡提出一種假說,是否有可能,石廟根本不是漂來的,而是平埔的原始信仰,也就是「番仔土地公」呢?

摘要
<p>雲林土庫鎮石廟里的地名由來是因為里內有一座用石頭蓋的廟,當地人習慣稱呼「石廟仔」,主祀神為土地伯公。傳說,石廟仔是大洪水漂來的「諾亞方廟」,這樣的說法並不誇張,因為石廟就位在曾是濁水溪主幹道的虎尾溪之旁。現在的石廟仍保留原始廟貌,包藏在加蓋的新廟之內,形成了廟中有廟的奇景。如果我們翻查清末編纂的「雲林縣采訪冊」,可以知道「石廟仔」隸屬當時的雲林縣大坵田東堡「后廟仔庄」,但對照明治31年(1898)日本人所繪製的台灣堡圖,上頭登載的卻是「石廟仔庄」,推測應該是晚清的方志誤將「石」字寫成「后」。日本領台初期,本地改屬「大坵田堡石廟仔庄」,下轄溪心、石廟仔、菜園、番仔堀四個聚落。番仔堀的地名,標示著這個地方曾經是平埔族原住民聚族而居的地方。這裡提出一種假說,是否有可能,石廟根本不是漂來的,而是平埔的原始信仰,也就是「番仔土地公」呢?</p>
媒體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