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國家文化記憶庫

廣納雲林多元文化詞條,重建文化自信

已有 3049 筆數位資料

斗南他里霧埤

條目撰寫者 李漢鵬
斗南他里霧埤
300多年前他里霧族人與漢人曾經合作開鑿了一座灌溉埤塘,叫「番仔陂」。 康熙56年(1717)「諸羅縣志」記載:「他里霧番仔陂,在他里霧社。康熙五十年,莊民合築。」這是「番仔陂」最早見諸文獻的紀錄。書裡還提到,「番仔陂」屬於「就地勢之卑下,築堤以積雨水」的「涸死陂」,水量多寡全看雨水豐缺來決定。同治年間編纂的「台灣府輿圖纂要」提到:「他里霧番仔陂:蓄積天水。」顯然150多年來,「番仔陂」都是屬於「涸死陂」的型態。
同治到光緒間是「番仔陂」改變最劇烈的時代,「雲林縣采訪冊」中「番仔陂」已改為「舊社陂」,並且透過連通渠道與鄰近的「將軍崙陂」、「竹頭角陂」、「阿陳莊陂」等埤圳連成一個有系統的水利網絡。從地名的轉變也可以了解,這時候他里霧族人或許已遷往他處,才被漢人改稱「舊社」。大正10年(1921)以後,日本人將原本的「舊社陂」納入「斗六郡水利組合」管理,並改名「他里霧埤」。大正11年(1922),日本政府在「他里霧埤」大興土木進行堤岸修復工程,大正12年8月竣工,總共耗費13500日圓。完工落成之後,由斗六郡守山口德治、斗六郡役所庶務課長戶島嘉吉等人設立改修紀念碑並種樹留念,這塊老碑和這棵老樹至今仍矗立在他里霧埤旁守護雲林的農業命脈。
摘要
300多年前他里霧族人與漢人曾經合作開鑿了一座灌溉埤塘,叫「番仔陂」。 康熙56年(1717)「諸羅縣志」記載:「他里霧番仔陂,在他里霧社。康熙五十年,莊民合築。」這是「番仔陂」最早見諸文獻的紀錄。書裡還提到,「番仔陂」屬於「就地勢之卑下,築堤以積雨水」的「涸死陂」,水量多寡全看雨水豐缺來決定。同治年間編纂的「台灣府輿圖纂要」提到:「他里霧番仔陂:蓄積天水。」顯然150多年來,「番仔陂」都是屬於「涸死陂」的型態。<br>同治到光緒間是「番仔陂」改變最劇烈的時代,「雲林縣采訪冊」中「番仔陂」已改為「舊社陂」,並且透過連通渠道與鄰近的「將軍崙陂」、「竹頭角陂」、「阿陳莊陂」等埤圳連成一個有系統的水利網絡。從地名的轉變也可以了解,這時候他里霧族人或許已遷往他處,才被漢人改稱「舊社」。大正10年(1921)以後,日本人將原本的「舊社陂」納入「斗六郡水利組合」管理,並改名「他里霧埤」。大正11年(1922),日本政府在「他里霧埤」大興土木進行堤岸修復工程,大正12年8月竣工,總共耗費13500日圓。完工落成之後,由斗六郡守山口德治、斗六郡役所庶務課長戶島嘉吉等人設立改修紀念碑並種樹留念,這塊老碑和這棵老樹至今仍矗立在他里霧埤旁守護雲林的農業命脈。
媒體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