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國家文化記憶庫

廣納雲林多元文化詞條,重建文化自信

已有 3049 筆數位資料

斗南石溪里復興聚落變遷

條目撰寫者 沈沐蒼
斗南石溪里復興聚落變遷

斗南鎮石溪里據官方所記載的聚落沿革,石溪和石龜兩里舊稱「石龜溪莊」。若對照清領時期《雲林縣采訪冊》或日治時期的堡圖,石溪里原是清朝時他里霧堡的「包厝莊」。關於此莊落,對戰後出生者僅知曉「復興聚落」,或稱為「下庄仔」,至於原先舊稱為何,幾乎難以獲悉。

在找尋清朝文獻所載「包厝莊」位置,先是從石龜溪聚落耆老訪談開始,後在葉宗和先生協助下,終得以釐清確切位置,關鍵則是在於聚落內的「玄興宮」。玄興宮據指出,最早在乾隆2年(1738)由廣東省先民攜帶神牌渡海來臺,循水路落腳當時包厝莊。早年以「包氏族裔」為主,但今僅存零散幾戶,原因乃參與武裝抗日時死傷嚴重,現在則以許姓居多。

民國71年(1982)興修廟宇挖掘出一口古井和當地人俗稱「石鞋」的歷史文物。在那個文化資產觀念尚未普及時,莊落人士卻將「石鞋」和「古井」視為珍寶,另以玻璃框予以包覆,才讓後世有機會見證此段歷史。

摘要
<p>斗南鎮石溪里據官方所記載的聚落沿革,石溪和石龜兩里舊稱「石龜溪莊」。若對照清領時期《雲林縣采訪冊》或日治時期的堡圖,石溪里原是清朝時他里霧堡的「包厝莊」。關於此莊落,對戰後出生者僅知曉「復興聚落」,或稱為「下庄仔」,至於原先舊稱為何,幾乎難以獲悉。</p><p>在找尋清朝文獻所載「包厝莊」位置,先是從石龜溪聚落耆老訪談開始,後在葉宗和先生協助下,終得以釐清確切位置,關鍵則是在於聚落內的「玄興宮」。玄興宮據指出,最早在乾隆2年(1738)由廣東省先民攜帶神牌渡海來臺,循水路落腳當時包厝莊。早年以「包氏族裔」為主,但今僅存零散幾戶,原因乃參與武裝抗日時死傷嚴重,現在則以許姓居多。</p><p>民國71年(1982)興修廟宇挖掘出一口古井和當地人俗稱「石鞋」的歷史文物。在那個文化資產觀念尚未普及時,莊落人士卻將「石鞋」和「古井」視為珍寶,另以玻璃框予以包覆,才讓後世有機會見證此段歷史。</p>
是否開放
免費入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