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國家文化記憶庫

廣納雲林多元文化詞條,重建文化自信

已有 3049 筆數位資料

北港新街碧水寺

條目撰寫者 鍾芷羚
北港新街碧水寺

位於北港鎮新德街上的碧水寺歷史悠久,因位於笨港街肆北郊,故又稱為北壇,主要奉祀的神明為觀音佛祖和大眾爺。北南碧水寺與南壇水月庵南北共同拱衛笨港,同時也是北港朝天宮天上聖母繞境的最北端路線。碧水寺有200年歷史,建於清朝嘉慶5年(1800),笨港街民蔡秀為求新街眾民平安繁榮及供暫厝亡者靈柩,慨捐50圓,倡建北壇,並雕刻觀世音佛祖的神像加以奉祀。咸豐6年(1856)北壇改建後將名稱改為「碧水寺」,寺內除供奉鳳寺觀音、言羅天子外,東廂並奉大眾爺,西廂奉福德正神。

清朝時期台灣匪寇猖獗,鎮民決定自組義民軍抵抗,以保衛生命財產安全。為紀念義民軍,地方人士始建置大眾爺加以奉祀。民國38年(1949),口湖孫闊嘴先生捐贈太子爺神像一尊供廟方奉祀,非常靈驗,信徒日益增多。碧水寺曾被國家指定為三級古蹟,但因民國80年農曆1月3日晚上的一場火災被除名,後更因土地問題成為台灣第一座被法拍的寺廟。多尊神像暫住紅色鐵皮屋裡,最後在民國106年透過眾人集資千萬元,買回碧水寺重新整修,在10月份將神像歸廟。

摘要
<p>位於北港鎮新德街上的碧水寺歷史悠久,因位於笨港街肆北郊,故又稱為北壇,主要奉祀的神明為觀音佛祖和大眾爺。北南碧水寺與南壇水月庵南北共同拱衛笨港,同時也是北港朝天宮天上聖母繞境的最北端路線。碧水寺有200年歷史,建於清朝嘉慶5年(1800),笨港街民蔡秀為求新街眾民平安繁榮及供暫厝亡者靈柩,慨捐50圓,倡建北壇,並雕刻觀世音佛祖的神像加以奉祀。咸豐6年(1856)北壇改建後將名稱改為「碧水寺」,寺內除供奉鳳寺觀音、言羅天子外,東廂並奉大眾爺,西廂奉福德正神。</p><p>清朝時期台灣匪寇猖獗,鎮民決定自組義民軍抵抗,以保衛生命財產安全。為紀念義民軍,地方人士始建置大眾爺加以奉祀。民國38年(1949),口湖孫闊嘴先生捐贈太子爺神像一尊供廟方奉祀,非常靈驗,信徒日益增多。碧水寺曾被國家指定為三級古蹟,但因民國80年農曆1月3日晚上的一場火災被除名,後更因土地問題成為台灣第一座被法拍的寺廟。多尊神像暫住紅色鐵皮屋裡,最後在民國106年透過眾人集資千萬元,買回碧水寺重新整修,在10月份將神像歸廟。</p>
是否開放
免費入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