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國家文化記憶庫

廣納雲林多元文化詞條,重建文化自信

已有 3049 筆數位資料

北港鎮地名由來

條目撰寫者 沈沐蒼
北港鎮地名由來
北港舊稱「笨港」,係為平埔族語「Ponkan」的音譯。「諸羅縣志」記載:「笨港街(商賈輳集,臺屬近海市鎮,此為最大)」; 雲林縣采訪冊又載:「北港街,即笨港,因在港之北,故名北港。東、西、南、北共分八街,烟戶七千餘家。郊行林立,廛市毘連」。 乾隆15年(1750),笨港溪山洪暴發,溪水水路變更,笨港街亦為洪水所沖毀,居民乃遷建於新溪流(今之北港溪)兩岸,南岸稱之為笨南港(簡稱南港),北岸稱之為笨北港(簡稱北港)。乾隆47年(1782),笨港一帶發生漳泉械鬥,泉州人占上風,漳州人遂遷移到北港街東方的蔴園寮居住,稱之為新港,至此時,笨港居民乃一分為三,分別是北港、南港、新港。今北港朝天宮觀音殿後方仍矗立乾隆40年(1775)由貢生陳瑞玉等人所敬立的〈重修諸羅縣笨港天后宮碑記〉足資證明北港即稱笨港。
摘要
北港舊稱「笨港」,係為平埔族語「Ponkan」的音譯。「諸羅縣志」記載:「笨港街(商賈輳集,臺屬近海市鎮,此為最大)」; 雲林縣采訪冊又載:「北港街,即笨港,因在港之北,故名北港。東、西、南、北共分八街,烟戶七千餘家。郊行林立,廛市毘連」。 乾隆15年(1750),笨港溪山洪暴發,溪水水路變更,笨港街亦為洪水所沖毀,居民乃遷建於新溪流(今之北港溪)兩岸,南岸稱之為笨南港(簡稱南港),北岸稱之為笨北港(簡稱北港)。乾隆47年(1782),笨港一帶發生漳泉械鬥,泉州人占上風,漳州人遂遷移到北港街東方的蔴園寮居住,稱之為新港,至此時,笨港居民乃一分為三,分別是北港、南港、新港。今北港朝天宮觀音殿後方仍矗立乾隆40年(1775)由貢生陳瑞玉等人所敬立的〈重修諸羅縣笨港天后宮碑記〉足資證明北港即稱笨港。
是否開放
免費入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