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國家文化記憶庫

廣納雲林多元文化詞條,重建文化自信

已有 3049 筆數位資料

草嶺山

條目撰寫者 沈沐蒼
草嶺山
雲林古坑鄉境內佔地面積最大的行政區莫過於草嶺村,也可以說是人口密度最稀疏的一村。草嶺村一般區分為「草嶺」、「內湖」、「外湖」等多個聚落,其中草嶺山更是當地鄰近的山稜。不過若要論及最高者,應屬海拔1795公尺的「嘉南雲峰」。 草嶺地區是原住民「奇冷岸社」游獵居住的傳統領域。關於「奇冷岸社」在清康熙年間的「臺灣府志」便有記載其相關的文字和分布地域。不過卻不將其歸類為所謂「阿里山八大社」,但卻也不將其歸類為「平埔熟番群」。到了日治時期相關文獻卻未見到「奇冷岸社」。 草嶺山和草嶺在清領時期文獻稱為「番仔坪」。民國100年中央研究院劉益昌教授發現史前遺址,依據該處聚落名稱,命名為「青山坪遺址」。根據「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記載,大正年間將「番仔坪」和「草寮」兩聚落合併,是為「草嶺」一辭開始出現在當今古坑鄉境的地名稱謂。
摘要
雲林古坑鄉境內佔地面積最大的行政區莫過於草嶺村,也可以說是人口密度最稀疏的一村。草嶺村一般區分為「草嶺」、「內湖」、「外湖」等多個聚落,其中草嶺山更是當地鄰近的山稜。不過若要論及最高者,應屬海拔1795公尺的「嘉南雲峰」。 草嶺地區是原住民「奇冷岸社」游獵居住的傳統領域。關於「奇冷岸社」在清康熙年間的「臺灣府志」便有記載其相關的文字和分布地域。不過卻不將其歸類為所謂「阿里山八大社」,但卻也不將其歸類為「平埔熟番群」。到了日治時期相關文獻卻未見到「奇冷岸社」。 草嶺山和草嶺在清領時期文獻稱為「番仔坪」。民國100年中央研究院劉益昌教授發現史前遺址,依據該處聚落名稱,命名為「青山坪遺址」。根據「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記載,大正年間將「番仔坪」和「草寮」兩聚落合併,是為「草嶺」一辭開始出現在當今古坑鄉境的地名稱謂。
是否開放
免費入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