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國家文化記憶庫

廣納雲林多元文化詞條,重建文化自信

已有 3049 筆數位資料

牽狀

條目撰寫者 李漢鵬
牽狀

牽狀,是閩南泉州地區的舊慣民俗,主要可分「牽水狀」和「牽血狀」兩類型,前者是為了超度不幸溺水而死的亡魂,後者則是為了因血光之災而意外死亡者。

明清之際,泉州移民渡海來台,也將「牽狀」的習俗帶進台灣,西部沿海,如彰化鹿港、雲林口湖一帶仍有為亡者牽狀超度的傳統,尤以口湖的蚶仔寮和金湖兩個聚落在每年的農曆七月初八日所舉行的「牽水狀」科儀最為盛大,所糊的水狀數量高達數千,這是因為該地曾經發生慘絕人寰的大海難。

早年水狀的顏色以象徵水的白色或灰白色的花紙為主,衍變至今為淺色素花顏色,而水狀上原本書寫亡者姓名,也改成貼「萬善同歸」及敬獻者的姓名,死亡的哀戚感隨著時空的推移漸淡,但口湖當地仍透過宗教儀式永誌不忘這段傷痛的歷史。

國家文化記憶庫分類
摘要
<p>牽狀,是閩南泉州地區的舊慣民俗,主要可分「牽水狀」和「牽血狀」兩類型,前者是為了超度不幸溺水而死的亡魂,後者則是為了因血光之災而意外死亡者。</p><p>明清之際,泉州移民渡海來台,也將「牽狀」的習俗帶進台灣,西部沿海,如彰化鹿港、雲林口湖一帶仍有為亡者牽狀超度的傳統,尤以口湖的蚶仔寮和金湖兩個聚落在每年的農曆七月初八日所舉行的「牽水狀」科儀最為盛大,所糊的水狀數量高達數千,這是因為該地曾經發生慘絕人寰的大海難。</p><p>早年水狀的顏色以象徵水的白色或灰白色的花紙為主,衍變至今為淺色素花顏色,而水狀上原本書寫亡者姓名,也改成貼「萬善同歸」及敬獻者的姓名,死亡的哀戚感隨著時空的推移漸淡,但口湖當地仍透過宗教儀式永誌不忘這段傷痛的歷史。</p>
發生地點
台子村蚶寮12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