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國家文化記憶庫

廣納雲林多元文化詞條,重建文化自信

已有 3049 筆數位資料

水碓

水碓埤紀念碑

條目撰寫者 陳建安

圳頭聚落的某一處雜草叢生之地,出現了一塊暗紅色砂石為碑面的石碑,上面有著「水碓埤改修紀念碑」。根據臺灣省斗六農田水利會編纂「建圳十七年」中提到的水碓埤進水口新建工程,該埤為同治12年(1873)所建,至戰後仍為原始埤圳,一開始只以塊石攔水開溝取水,灌溉非常不安定。

斗六大圳 土牛溪水橋

條目撰寫者 陳建安

水碓村的山林鄉野之間,隱藏著一座低調但又因其外觀橋梁鮮紅而難以忽略、非常特別的水橋。原先的水橋溝渠只是一般的溝圳大小,但因過往的颱風如韋恩等等,將整個水文灌溉系統改變,有些水流改道、橋樑沖毀。地方政府隨而加建了以鋼架為主,跨距更長,也更大的橋墩,而這座在斗六大圳,跨越土牛溪的紅色半圓拱的水橋,就因之而成。

古坑水碓村 德賢聚落

條目撰寫者 陳建安
德賢聚落,當地人舊稱「竹廣空」,為古坑水碓社區中的四個聚落(水碓、德賢,圳頭、小坑)之一,人口數約佔水碓社區的8%,主要以農業為主。德賢聚落與水碓聚落相鄰之處有一大清石敢當,斗六大圳穿越其中,過去又為土牛溪流域範圍,可知此區水源豐富,但也飽受水患之苦。

大清石敢當

條目撰寫者 陳建安

在古坑鄉的水碓村與德賢的交界處,某一個山林間轉角處立有一塊石敢當。石敢當特殊之處在於上有「大清」二字。寫有大清二字不免令人猜疑,此塊石敢當是否立於清朝年間,而立下的具體原因又為何?一般而言,石敢當於村莊裡頭大多立於交通要衝之地,用來鎮煞避邪之用。但大清石敢當的身世,根據訪問當地居民及耆老得知,過往水碓村常用之水源灌溉多來自於上游的石牛溪,而在豬母溝大排圳建立之前,常有淹水的情形發生。

水碓分水碑 修復紀念碑

條目撰寫者 陳建安

在民國70年雲林縣的文獻委員會發現了分水碑的歷史價值,進而設計建造八角亭,用來存放分水碑。分水碑主要敘述當年因水權買賣與誠信問題,引發不同聚落間的衝突,導致雙方互有死傷。後來官方出面調解,提出解決方案,並勒石為鏡,要求雙方遵守協議,不要再有衝突發生。

古坑水碓分水碑

條目撰寫者 李漢鵬

在古坑鄉水碓社區有一棵老榕樹緊挨著一座百年的八角亭,亭子裡矗立一座三角石碑,村民稱為分水碑。耆老們說:「在清朝光緒年間,在石牛溪旁,住著古坑人與水碓人,古坑的人口數大概是水碓人口數的五倍,但是水碓人文武雙全,當官的、練武的,很多都是水碓人,那時古坑人住在石牛溪的上游,下游則是水碓人。古坑當地的權貴把石牛溪的水權賣給了水碓人,那時候,水碓人還找來田心、溝壩等地的地方官作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