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國家文化記憶庫

廣納雲林多元文化詞條,重建文化自信

已有 3049 筆數位資料

同仁仁愛之家

條目撰寫者 陳建安
同仁仁愛之家

同仁仁愛之家,於民國44年開辦成立至今,前身為雲林縣同仁救濟院,於民國68年改為財團法人雲林縣私立同仁仁愛之家。

台灣戰後,政府依據民國32年所公布的社會救濟法規定,針對需救助之貧民,著重於院所,如救濟院、育幼院等之安養,各種救濟設施、方法則由各縣市視實際需要及經濟狀況分別處理,中央及省府亦得酌予補助。民國52年後,省政府修頒社會救濟調查辦法,並於1970年代左右執行小康計畫,誓言藉由政府積極措施,消除貧窮狀況。各縣市依據規定,定期辦理貧民調查,貧民的認定標準始趨一致,且採以戶為單位,依據收入多寡分為三級,區分救助對象。民國63年始,全省各地許多救濟院改為省立或私立,兩年後,救濟院改名為仁愛之家。經統計,在民國70年時,全省公立仁愛之家約為9所、私立約25所。

雲林縣同仁仁愛之家,身為當時中部最早設立、規模最大的社會救助院別,自然深受省政府、諸多官員的重視,包含像省主席謝東閔、縣長林恒生,或者反共婦女會等組織,皆曾蒞臨同仁仁愛之家慰問。同仁仁愛之家可謂是臺灣社會救助制度以及小康計畫在雲林縣演變與執行的最佳歷史見證者。

摘要
<p>同仁仁愛之家,於民國44年開辦成立至今,前身為雲林縣同仁救濟院,於民國68年改為財團法人雲林縣私立同仁仁愛之家。</p><p>台灣戰後,政府依據民國32年所公布的社會救濟法規定,針對需救助之貧民,著重於院所,如救濟院、育幼院等之安養,各種救濟設施、方法則由各縣市視實際需要及經濟狀況分別處理,中央及省府亦得酌予補助。民國52年後,省政府修頒社會救濟調查辦法,並於1970年代左右執行小康計畫,誓言藉由政府積極措施,消除貧窮狀況。各縣市依據規定,定期辦理貧民調查,貧民的認定標準始趨一致,且採以戶為單位,依據收入多寡分為三級,區分救助對象。民國63年始,全省各地許多救濟院改為省立或私立,兩年後,救濟院改名為仁愛之家。經統計,在民國70年時,全省公立仁愛之家約為9所、私立約25所。</p><p>雲林縣同仁仁愛之家,身為當時中部最早設立、規模最大的社會救助院別,自然深受省政府、諸多官員的重視,包含像省主席謝東閔、縣長林恒生,或者反共婦女會等組織,皆曾蒞臨同仁仁愛之家慰問。同仁仁愛之家可謂是臺灣社會救助制度以及小康計畫在雲林縣演變與執行的最佳歷史見證者。</p>
是否開放
免費入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