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國家文化記憶庫

廣納雲林多元文化詞條,重建文化自信

已有 3049 筆數位資料

西螺鴨母碑

條目撰寫者 鍾芷羚
西螺鴨母碑

在西螺鎮大新活動中心旁邊有一座未受保護的碑文,此為乾隆40年(1775)的鴨母碑,此碑記錄了一段乾隆36年(1771)間的訴訟。

大新里自清代以來便盛產稻米,當時其他村莊的人常常將鴨群趕到大新里的田野找穀物,但此舉卻讓大新里的居民很不愉快,因為鴨母陣常常在覓食的過程中將稻穀踩壞,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決定告上公堂。外地趕鴨居民卻不以為然,認為鴨糞有助於稻穀成長,在經過四年的訴訟之後,最終農民勝訴。為告知大眾判決結果並維護農民的權益,乾隆40年(1775)於福德正神廟旁豎立一鴨母碑,紀載立碑緣由以及判決結果,且明令假如日後將鴨母陣趕進大新損害農民稻田的話,養鴨戶須酬戲謝罪。

透過此碑得以了解大新里地區以前的農民生活,還有經由宣判結果可以了解當時的價值觀,同時此碑也是西螺鎮上保存最久的文物,但因為本身無受到妥善保護,任由其風吹日曬雨淋,碑上的僅剩部分文字可供辨識。

摘要
<p>在西螺鎮大新活動中心旁邊有一座未受保護的碑文,此為乾隆40年(1775)的鴨母碑,此碑記錄了一段乾隆36年(1771)間的訴訟。</p><p>大新里自清代以來便盛產稻米,當時其他村莊的人常常將鴨群趕到大新里的田野找穀物,但此舉卻讓大新里的居民很不愉快,因為鴨母陣常常在覓食的過程中將稻穀踩壞,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決定告上公堂。外地趕鴨居民卻不以為然,認為鴨糞有助於稻穀成長,在經過四年的訴訟之後,最終農民勝訴。為告知大眾判決結果並維護農民的權益,乾隆40年(1775)於福德正神廟旁豎立一鴨母碑,紀載立碑緣由以及判決結果,且明令假如日後將鴨母陣趕進大新損害農民稻田的話,養鴨戶須酬戲謝罪。</p><p>透過此碑得以了解大新里地區以前的農民生活,還有經由宣判結果可以了解當時的價值觀,同時此碑也是西螺鎮上保存最久的文物,但因為本身無受到妥善保護,任由其風吹日曬雨淋,碑上的僅剩部分文字可供辨識。</p>
媒體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