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國家文化記憶庫

廣納雲林多元文化詞條,重建文化自信

已有 3049 筆數位資料

褒忠萃英祠

條目撰寫者 沈沐蒼
褒忠萃英祠

雲林縣戶籍人口最少的褒忠鄉在過去清領時期是個文風極為鼎盛之處。褒忠鄉最初拓墾由源於福建泉州「鑑湖堂」張士箱家族,買收薄昇燦大租權及原本「Oolang」原住民「南社」番大租。

乾隆「林爽文事件」爆發,擾及蒲羗崙市街,張方高等族親協助清廷福康安等平亂有功,遂旌表命為「褒忠論街」。褒忠鄉中民村「萃英祠」主要奉祀文昌「梓潼帝君」,文獻《雲林縣采訪冊》中寫到「道光十五年,監生張克厚、舉人丁捷三、增生張嘉言創建。」記錄當時在地文人與仕紳集資8百銀元興建文昌祠,作為當地人士受教育的場所。

光緒7年(1881)因祠宇破陋傾頹,再由當時監生張銘玉、附貢生張銘獻集資5百銀元進行重修,該回整修增建三川殿。耆老指出在日治「皇民化」時,地方人士為免神尊被燒毀,先將神尊藏在土地公廟,再輾轉請到「張公館」。民國77年由時任鄉長蘇錫王與眾人遷回當今原址,亦即日治時期的「集會所」。民國94年再度將「萃英祠」大肆整修,並更名「萃英宮」而成今貌。「萃英祠」在清領時期培育20多名科舉人士,足見其教育的功能。

摘要
<p>雲林縣戶籍人口最少的褒忠鄉在過去清領時期是個文風極為鼎盛之處。褒忠鄉最初拓墾由源於福建泉州「鑑湖堂」張士箱家族,買收薄昇燦大租權及原本「Oolang」原住民「南社」番大租。</p><p>乾隆「林爽文事件」爆發,擾及蒲羗崙市街,張方高等族親協助清廷福康安等平亂有功,遂旌表命為「褒忠論街」。褒忠鄉中民村「萃英祠」主要奉祀文昌「梓潼帝君」,文獻《雲林縣采訪冊》中寫到「道光十五年,監生張克厚、舉人丁捷三、增生張嘉言創建。」記錄當時在地文人與仕紳集資8百銀元興建文昌祠,作為當地人士受教育的場所。</p><p>光緒7年(1881)因祠宇破陋傾頹,再由當時監生張銘玉、附貢生張銘獻集資5百銀元進行重修,該回整修增建三川殿。耆老指出在日治「皇民化」時,地方人士為免神尊被燒毀,先將神尊藏在土地公廟,再輾轉請到「張公館」。民國77年由時任鄉長蘇錫王與眾人遷回當今原址,亦即日治時期的「集會所」。民國94年再度將「萃英祠」大肆整修,並更名「萃英宮」而成今貌。「萃英祠」在清領時期培育20多名科舉人士,足見其教育的功能。</p>
是否開放
免費入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