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國家文化記憶庫

廣納雲林多元文化詞條,重建文化自信

已有 3049 筆數位資料

治水工事與文昌祠

條目撰寫者 匿名使用者
治水工事與文昌祠

為了平衡區域發展,不時有提出遷都、立法院南遷、部會南移的倡議;而最新的說法則是總統可在高雄辦公。這種政府重要機關遷移的倡議不是現在才有,早在昭和15年(1940),北港街長就積極爭取濁水溪治水工事事務遷移來北港,但不是為了要平衡區域發展,而是要與惡水搏鬥。

濁水溪氾濫改道所造成的災損在臺灣的歷史上可說赫赫有名。根據典籍所載,從康熙36年(1696)到明治40年(1907)之間,差不多每30年就有一次大洪水,發生過三次重大的改道。日本總督府為了整治濁水溪,在大正1年(1912)成立濁水溪治水工事事務,直隸總督府內務局,開始對濁水溪做有系統的治理,堵塞偏支流,使主流固定沿西螺溪出海。濁水溪整治完成,北港溪自成一個水系,這時街長即爭取該治水工事遷移到北港,來治理北港溪,而遷移的位址就在民治路與文昌路十字路口之東北角,也就是文昌祠的舊址。文昌祠為道光19年(1839)貢生蔡慶宗倡捐建於此,並建東西二廊闢為學堂,培育不少地方英才,使笨港文風鼎盛。日治時代日人壓迫漢學,加上嘉義大地震時文昌祠傾毀,後文昌祠合併朝天宮,而此地則成為北港的治水總部。

如今之治水總部,已如照片中所示化為一般的巷弄景象,不論是文昌祠或政府機關皆已沒入歷史洪流之中。

摘要
<p>為了平衡區域發展,不時有提出遷都、立法院南遷、部會南移的倡議;而最新的說法則是總統可在高雄辦公。這種政府重要機關遷移的倡議不是現在才有,早在昭和15年(1940),北港街長就積極爭取濁水溪治水工事事務遷移來北港,但不是為了要平衡區域發展,而是要與惡水搏鬥。</p><p>濁水溪氾濫改道所造成的災損在臺灣的歷史上可說赫赫有名。根據典籍所載,從康熙36年(1696)到明治40年(1907)之間,差不多每30年就有一次大洪水,發生過三次重大的改道。日本總督府為了整治濁水溪,在大正1年(1912)成立濁水溪治水工事事務,直隸總督府內務局,開始對濁水溪做有系統的治理,堵塞偏支流,使主流固定沿西螺溪出海。濁水溪整治完成,北港溪自成一個水系,這時街長即爭取該治水工事遷移到北港,來治理北港溪,而遷移的位址就在民治路與文昌路十字路口之東北角,也就是文昌祠的舊址。文昌祠為道光19年(1839)貢生蔡慶宗倡捐建於此,並建東西二廊闢為學堂,培育不少地方英才,使笨港文風鼎盛。日治時代日人壓迫漢學,加上嘉義大地震時文昌祠傾毀,後文昌祠合併朝天宮,而此地則成為北港的治水總部。</p><p>如今之治水總部,已如照片中所示化為一般的巷弄景象,不論是文昌祠或政府機關皆已沒入歷史洪流之中。</p>
是否開放
免費入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