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國家文化記憶庫

廣納雲林多元文化詞條,重建文化自信

已有 3049 筆數位資料

林內鄉

縱貫官線濁水溪鐵道橋老照片

條目撰寫者 沈沐蒼

雲林和彰化兩縣隔著濁水溪,交通往來不便,仰賴渡輪往來,每屆夏秋之交的雨水期,動輒因洪澇致使交通中斷。明治33年(1899)臺灣南、北兩端進行縱貫官線鐵道施工,南部從打狗往北鋪設,在明治38年(1904)11月已推進到濁水溪南岸。施工為克服濁水溪寬廣河床與夏秋洪澇,此座濁水溪鐵橋選定北岸二八水「鼻子頭」和南岸「觸口山」的最短距離間施工。

機電室

條目撰寫者 沈沐蒼

早年清領時期的水利設施多數為私人興築,水圳引取主要仰賴人力或獸力。到了日治時期鑒於水利設施攸關日常生活灌溉、飲用、發電等多方面需求,所以在明治34年(1901)由總督府頒布《臺灣公共埤圳規則》,將較具規模且涉公共利益的埤圳指定為公共埤圳。自此公共制度延續迄今。

林內濁水水力發電廠發電機組

條目撰寫者 許逢麟

濁水水力發電廠起建於大正10年(1921)2月,竣工大正12年(1923),並於同年2月啟動發電。當初蓋此穿流式發電廠係為了烏山頭水庫工程電源所需而設,所發之電力亦提供水圳動力機械式閘門之用。濁水發電廠的水力引自濁水溪和清水溪水流,再利用上、下游的落差,形成川流式水力發電廠,可說是雲嘉南地區唯一水力發電廠。

國民小學教師自編鄉土教材系列2 讀林內 咱的故鄉

條目撰寫者 李漢鵬

本書是「雲林縣國民小學教師自編鄉土教材系列」中介紹林內的鄉土教材,由林崇熙擔任指導教授,張瑞娥擔任召集人,召集林內鄉內各國小教師利用課餘時間訪談、攝影、蒐集資料及撰寫,於民國九十一年(2002)出版。本書分為「環境篇」、「生活篇」、「產業篇」、「信仰篇」、「人物篇」、「物景篇」以及「看見林內新未來」七大主題介紹林內,讓林內的國小學生更認識自己的故鄉。

雲林縣縣定古蹟林內濁水水利發電所調查研究及修復再利用計畫成果報告書

條目撰寫者 蔡育成
「林內濁水水利發電所調查研究及修復再利用計畫成果報告書」是雲林縣政府委託雲林科技大學城鄉發展暨環境規畫中心執行後出版,由蘇明修主持,林佳正共同主持。書中收錄濁水水利發電所的周遭環境、建築空間、建築損壞以及建築結構的調查,依據調查結果提出修復計畫。

嘉南大圳濁幹線制水閘門

條目撰寫者 沈沐蒼

嘉南大圳濁幹線的圳水引自濁水溪,但因濁水溪含沙量相當高,為了避免圳渠日積月累後,遭到嚴重淤積,工程師八田與一遂決定在現今雲林縣林內鄉設立三個水門來取水。此三座水門分別是第一水門、第二水門和中圍仔第三水門。

透過水門制水閘的啟閉和導水路、跌水工等,將濁水溪水引入圳渠當中,半途經過匯聚沉澱,最終才再導入濁幹線。

雲林縣歷史建築林內舊庄役場調查研究修復與再利用計畫

條目撰寫者 蔡育成
「雲林縣歷史建築林內舊庄役場調查研究修復與再利用計畫」是由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指導,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執行,王貞富計畫主持,林廷隆共同主持,並於2008年7月出版。本研究對於林內舊庄役場的歷史、建築和環境有詳盡的調查,以及對林內舊庄役場的修復、再利用與日常管理的建議可成為往後保存林內舊庄役場重要的參考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