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國家文化記憶庫

廣納雲林多元文化詞條,重建文化自信

已有 3049 筆數位資料

資料尚待處理,僅做暫存

許哲彥作品豬八戒照鏡子

條目撰寫者 許逢麟

說許哲彥是雲林縣剪黏工藝傳統工藝保存者,說他是台灣國寶一點都不為過。從事剪黏工藝超過一甲子的光陰,作品遍佈台灣各地宮廟,遵循古法將剪碎的玻璃、「仿古瓷碗」,幻化為色彩斑斕繁複華麗的剪黏,一層層堆疊與形塑成藝術品,讓許哲彥的剪黏作品有了生命和文化溫度。

崙背燒

條目撰寫者 許逢麟

什麼是「崙背燒」?對於少小離家的陶藝師李明松來說,當大家一看到這個陶藝作品,就知道這是從崙背土地上長出來的,那就是崙背燒。所以李明松不但是用崙背的黏土來當陶器胚體的素材,創作的靈感也是來自崙背生活中的點滴。

拼布藝術忘憂谷

條目撰寫者 許逢麟

這件忘憂谷拼布是北港名拼布設計師周秀惠鍾愛的作品之一。周秀惠在2014年榮獲雲林縣第十屆文化藝術獎雕塑工藝類的首獎,得獎之後經常受邀參與國內重要的美術或工藝藝術展出。這件忘憂谷森林是以「亂貼」的拼布技巧拼接而成,所謂亂貼是先將布料剪裁成大小不一的布塊,然後依照布塊的顏色、質感依照構圖的畫面逐一擺放在畫框上,確定位置之後再車縫布塊而形成「拼布畫」。

周明中與虎尾燒

條目撰寫者 許逢麟

虎尾長大的周明中在研究「虎尾燒」。什麼是「虎尾燒」?不是一種特別的燒陶技術,而是從揉土開始,在把空氣擠出來,在陶土紋路浮現時,適時加入虎尾的元素,例如蔗渣或花生殼,讓陶藝作品帶著虎尾的靈魂誕生。

李明松與材燒窯

條目撰寫者 許逢麟

照片是李明松在老土藝術工作坊中的材燒窯,目前已經沒有使用了,原因很簡單,因為材燒過程會產生黑煙不環保,容易引起鄰人的抗議以及環保局的稽查。雖然不再使用,但這座材燒窯在李明松的生命中仍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白沙屯媽拼布

條目撰寫者 許逢麟

這件由幾萬片約一公分正方大小的布塊,以馬賽克方式拼成的白沙屯媽祖,是周秀惠的傑作之一,也是她最常在全國各地參展的作品。馬賽克拼布與馬賽克磚或馬賽克繪圖的原理一樣,都是鑲嵌畫作的裝飾藝術,只是馬賽克磚是利用細小顆粒來完成具象且細膩的圖案,做出層次豐富與精細的動植物拼片圖騰。而馬賽克拼布或馬賽克繪圖則是在整體創作區域利用色階細節造成色塊的效果,形成影像處理的視覺藝術。

粧佛用具

條目撰寫者 許逢麟

這張照片攝於神山堂街角藝術館,時間是在2020年9月5日,牆上掛著的刀具是北港人稱為「洲師」的粧佛工藝師陳明洲粧佛的工具。陳明洲在15歲時隻身到萬華拜福州派藝師陳盛誥及陳雲為師,學習木雕粧佛,2013年榮獲雲林縣傳統無形文化資產─傳統工藝類「妝佛」保存者,2015年獲台中市「第九屆大墩工藝師」。

台西風情拼布畫

條目撰寫者 許逢麟

這張照片攝於秀惠拼布工房,時間是在2020年10月22日,該幅作品就掛在工房二樓的牆上,遠遠地看就像是一幅油畫,立體而寫實。看的人都很難想像如何能把過去農村社會一項傳統縫織方式「百衲布」變成一件寫實的藝術品。

粧佛開斧

條目撰寫者 許逢麟

曾獲雲林縣傳統無形文化資產─傳統工藝類「妝佛」保存者以及「大墩工藝師」頭銜的陳明洲特別重視粧佛程序中的「開斧」。開斧是雕刻神佛像重要的科儀之一,有人認為,為了雕刻神佛像所選擇的木頭往往都是百千年以上,所以木頭上面寄宿著神靈,因此要恭拜神靈,淨化神斧,並且畫符貼於預備雕刻之神木上,上香請神開斧,才能進行雕刻,以求雕刻順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