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國家文化記憶庫

廣納雲林多元文化詞條,重建文化自信

已有 3049 筆數位資料

碾米廠

曬稻穀

條目撰寫者 許逢麟

這樣的場景在21世紀又流行起來,有些社區發展協會種植有機米,收割後就用日曬的方式,據說經過日曬的米會比直接送烘乾廠的濕米來得好吃,而這些社區也樂此不疲。不過對於曾經曬穀的老農民來說,卻是很麻煩的一件事,尤其遇到午後雷陣雨更會讓他們手忙腳亂。

碾米廠與精米流程

條目撰寫者 許逢麟

5年級生都有這樣的經驗,小時候吃飯咀嚼到一半突然停下來,從嘴裡挖出小碎石。在民國60年代初期米飯已經是家庭主食,但是白米仍會混著一些沒有去除掉的雜質,小碎石是最常見的。只是不知多久之後,這些雜質都不見了,吃飯不必再擔心突然被碎石卡到。這樣的福利要歸功於碾米廠,以前人講「吃米不知米價」,其實大部分人是「吃米不知碾米廠的進步」。

白米小包裝廠

條目撰寫者 許逢麟

這是西螺鎮農會生產包裝的西螺米。西螺米在台灣的白米市場上很有名,原因當然是因為吃濁水溪的水。不過這個米比較有特色的地方在包裝,也反映時代的變遷。過去民間買米都是一大袋,大概20公斤一包,所以米商店會幫客戶送,很像現在送瓦斯那樣,打個電話米店的老闆就會把米送來,一手交錢一手交貨,這是有年紀的人共同記憶,最有名的例子因為是王永慶,當初就是因為能拿住客戶買米的時機而發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