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國家文化記憶庫

廣納雲林多元文化詞條,重建文化自信

已有 3049 筆數位資料

斗六郡

斗南他里霧埤堰堤改修紀念碑

條目撰寫者 沈沐蒼

斗南鎮將軍里,大湖口溪流域,清康熙56年《諸羅縣志》已有「他里霧番仔埤」,這可謂斗南鎮東北郊區域最早的水利建設,使得諸多人士將「他里霧番仔埤」與日後「他里霧埤」混淆。透過爬梳清領時期方志和采訪冊,與日治時期公文書綴發現,當今他里霧埤因明治41年(1908)〈公共埤圳規則〉由「將軍崙埤、舊社埤」兩座予以整併。

斗南鎮將軍里大正年間「他里霧埤堰堤改修紀念碑」

條目撰寫者 沈沐蒼

斗南鎮將軍里,大湖口溪流域,清康熙56年《諸羅縣志》已有「他里霧番仔埤」,這可謂斗南鎮東北郊區域最早的水利建設,使得諸多人士將「他里霧番仔埤」與日後「他里霧埤」混淆。透過爬梳清領時期方志和采訪冊,與日治時期公文書綴發現,當今他里霧埤因明治41年(1908)〈公共埤圳規則〉由「將軍崙埤、舊社埤」兩座予以整併。

大埤堰堤竣工紀念碑

條目撰寫者 沈沐蒼

「溝心埤」在康熙56年(1717)《諸羅縣志》所載為「蒲羗崙埤」,後幾經演變到光緒末則已出現「溝心埤」。訪談當地耆老,據耆老所稱,在其祖父母年輕的時候,當時尚是清領時期,其實是稱作「蒲羗崙埤」。日治時期,伴隨公共埤圳規則和堤防的興建,遂併為「溝心埤」。筆者在當地劉姓耆老指引下,來到水塘南岸的埤寮,當地水利會一位老翁說道「蒲羗崙埤,早不見了!轉角不遠處是早年的位置。

溝心埤

條目撰寫者 沈沐蒼

「溝心埤」位處今日大湖口溪流域,目前所見是已經歷經多次演變的樣貌。此處根據文獻指出應有早期「蒲羗崙埤」,在進行相關田調採訪地在耆老後得知,因為水患、堤防改築關係,所以目前僅有「溝心埤」。清末《雲林縣采訪冊》「他里霧堡」,有關「水利篇」則記載「溝心陂源由林仔陂;居民開渠引水瀦;周廣二十餘丈,溉田八十餘甲;流入虎尾溪。」

斗六浮浪者收容所

條目撰寫者 沈沐蒼

明末清初的海禁政策下,渡臺多以俗稱「羅漢腳」,亦即「遊民」為主。於是臺灣最早遊民收容機構,清領時期稱「棲流所」。日治時期的收容機構,絕大多數跟傳染病有關,諸如鼠疫、牛疫等。乞丐則多半導因身體殘疾,加上若未得家庭和醫療照顧,便遭社會所遺棄。

斗南街長官邸建築群

條目撰寫者 沈沐蒼

拆一棟,就少了一個故事。位於斗南鎮中山路舊警察分局斜對面,中山路和縱貫公路,延平路二段交叉口的西南角,原座落著以珍貴臺灣紅檜興建的官邸群。據耆老指出,今日緊鄰官邸周邊的商業大樓和公寓住宅最早是斗南街役場所在地。後來約略到民國70年代中期,鎮公所遷移公所廳舍以及相關機關後,遂變賣諸多鎮產給予建商興建住商兩用大樓。

莿桐鄉樹仔腳「水防道路」碑

條目撰寫者 沈沐蒼

莿桐鄉饒平村樹仔腳聚落旁的濁水溪南岸堤防矗立一方石碑,名為「水防道路碑」。因為早年遭到車子撞斷成兩截,所以晚近社區人士予以遷徙到新修築好的樹仔腳堤防段所在處。從該面石碑的存在不難發現,早年濁水溪於日治時期尚未進行溪流「束流整治」並興築堤防護岸之前,動輒嚴重氾濫成災,威脅周邊聚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