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國家文化記憶庫

廣納雲林多元文化詞條,重建文化自信

已有 3049 筆數位資料

農復會

古坑手工竹藝品

條目撰寫者 許逢麟

自民國50年代後,古坑地區的農作走向另一波的經濟作物化,原本在日本遍植於荷包山的咖啡在戰後被農民移除改種其他農作物,但隨著咖啡工廠的設立以及經濟農場的推動,咖啡樹種植又慢慢回到古坑荷包山上。但與此同時,農復會也推動竹筍在古坑地區的種植,尤其是麻竹筍成為古坑重要的經濟作物,當時的麻竹筍收成後主要交由罐頭工廠外銷。

外傘頂洲造林

條目撰寫者 許逢麟

民國73年2月縣長許文志先向農發會申請在外傘頂洲種植防風林固沙,目的是希望外傘頂洲能成為雲林沿海漁船的中繼站,並且開發成漁業區,成為雲林漁業的重要據點。當時省農林廳認為計畫可行,也投入經費在此區造林,外傘頂洲瞬時成為國內的焦點。

伍氏農用搬運車

條目撰寫者 許逢麟

小時候要從田裡把東西載回家或載去市場賣,要先去借里阿嘎,就一塊大木板,兩個輪子,一人在前面拉,如果有兩個人的話,一個可以在後面推,這樣拉的人比較不會那麼辛苦。所以說作農很辛苦,都是勞力的工作。

經濟農場工作報告書

條目撰寫者 許逢麟

此份文件是民國37年台南縣經濟農場年度工作報告書的一部分內容,當時雲林尚未設縣,所以雲林地區的經濟農場仍隸屬於台南縣,這可從文件中採集地點分別是大埔工作站、崁頭厝工作站、大埔工作站荷包山、十字崗工作站等地可知,這些工作站存於現今雲林縣古坑鄉境內。

斗南農業機械代耕中心

條目撰寫者 許逢麟

農業機械化在臺灣走了相當久的一段路。臺灣傳統農業以獸力為主,在民國41還曾由台灣省臨時省議會通過「台灣省畜牛登記規則」,要求各縣市政府實施辦理畜牛登記工作。民國42年在研訂第一期台灣經濟建設計畫時,也有過補充耕牛10萬頭的提案,可知當時農業相當依賴耕牛。不過另外也有農業機械化的主張,可說是農業機械化的濫觴。

雲林農牧綜合經營

條目撰寫者 許逢麟

從民國58年開始,農復會在雲林陸續推動農牧綜合經營的農場模式,期間亦經過幾次的失敗與危機,主要為當時乳牛的飼養技術仍須改善,以及收購乳品的食品加工廠經常有不按照契約收購的情況。當時廠商端經常表示牛乳有問題,而造成畜牧農民與收購商之間的爭議,導致市場的供需很不穩定,直到民國60年後,諸多問題才逐一獲得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