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國家文化記憶庫

廣納雲林多元文化詞條,重建文化自信

已有 3049 筆數位資料

工藝師

周明中與虎尾燒

條目撰寫者 許逢麟

虎尾長大的周明中在研究「虎尾燒」。什麼是「虎尾燒」?不是一種特別的燒陶技術,而是從揉土開始,在把空氣擠出來,在陶土紋路浮現時,適時加入虎尾的元素,例如蔗渣或花生殼,讓陶藝作品帶著虎尾的靈魂誕生。

藝閣文化保存者顏三泰

條目撰寫者 許逢麟

父子兩代都以做藝閣為業,但到了顏三泰這一代則是擔憂傳統藝閣的裝飾藝術究竟會被保留下來,還是失傳?他的擔憂並不是沒有道理,一座好的傳統藝閣需要結合多項的工藝技術,從小木作、彩繪、紙雕、剪黏、糯米人偶、泥塑彩繪、粉線雕諸等,用來呈現藝閣的主題。正因為需要配合的工藝師如此之多,而過去被漠視的這些傳統工藝的從事者也逐漸在凋零中,不得不讓堅持傳統藝閣做法的顏三泰感到藝閣技藝消失的憂慮。

台灣國際金壺獎豆趣

條目撰寫者 許逢麟

這件作品名為「豆趣」,是周明中用上7個月的時間,細細觀察花生的形體,慢慢捏塑成形的茶壺作品。花生對周明中來說,是代表雲林的農作物之一,過去的北港地區盛產花生,回到生活的記憶裡,他選擇以花生為形體捏塑茶陶,參加2014年第五屆台灣國際金壺獎,並且入圍獲獎。

工藝師周明中

條目撰寫者 許逢麟

退伍後就開始從事古董買賣,至2020年已經30多年,不過2010因緣際會讓他踏入捏陶的世界,一開始只是興趣,後來變成玩家。精進之後在友人的介紹下,拜入郭右衛門(郭鎮彬)的門下。當時郭右衛門的健康狀況並不佳,沒人認為他會有時間和精力指導周明中,而周明中也很清楚這個狀況,兩人只是閒聊。在周明中告辭離開前,郭右衛門問他的職業,周明中回古董商,自退伍到現在。這句話讓郭右衛門叫他從明天開始來。

程名加

條目撰寫者 許逢麟

竹子在過去的台灣一直被廣泛地運用,除了做為屋舍的建材之外,也是最經濟、最天然的家具製作素材。在日治時期還曾因為竹子引發大規模的農民抗議事件,史稱竹林事件。正因為竹子是台灣人過去生活中的一部分,因此竹子的編製也非常多元。在崙背鄉東明社區有一位國寶級大師程名加,他終生與竹結緣,竹藝精湛,是崙背街上的隱形達人。

林佩瑩

條目撰寫者 許逢麟

現年50歲(2019年)之林佩瑩女士現任山線社大、平原社大、雲林科技大學之春仔花授課講師,是纏花方面的工藝師。纏花又名春仔花距今已有四百餘年歷史。

魏幼謙

條目撰寫者 穆辴

魏幼謙,雲林北港人(1926-),金屬手工藝師傅,以製造金屬器具為生,自16歲開始學習如何修理屋頂與器具的功夫,專門替人修理金屬製的器具,20歲時,因為加入北港朝天宮的威震團哨角會,發現有些哨角已經損壞,需要維修與保養,才著手於哨角的製作,並製作其他祭祀相關的宗教用品,如:舞獅的獅頭、祭祀用的八卦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