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國家文化記憶庫

廣納雲林多元文化詞條,重建文化自信

已有 3049 筆數位資料

口湖鄉

製做水狀

條目撰寫者 李漢鵬

蚶仔寮耆老表示,早年的儀式的「水狀」都是各家戶自行糊裝,置於家中,等到農曆六月初八才會送到廟前排放,近十多年蚶仔寮和金湖兩地的「水狀」都是委由道壇製作(和真靖保護壇),再賣給村民。

牽狀

條目撰寫者 李漢鵬

牽狀,是閩南泉州地區的舊慣民俗,主要可分「牽水狀」和「牽血狀」兩類型,前者是為了超度不幸溺水而死的亡魂,後者則是為了因血光之災而意外死亡者。

排狀(車臧)

條目撰寫者 李漢鵬

農曆六月初八,口湖牽水狀祭典第二日上午,道士團一邊誦經拜懺儀,當境居民會一邊將先前購買回家,或當日新購的水狀,陸續送到蚶仔寮舊港邊萬善祠和金湖萬善爺廟「排狀」-將水狀固定在繩索上。

早年家戶購買水狀的數量是依據祖先或先人的數目而定,現在多是由信徒量力而為,依願認購,少則1、2支,多則20、30支。

起狀(車臧)

條目撰寫者 李漢鵬

口湖牽水狀的重頭戲是在農曆6月初8日的下午3點左右,蚶仔寮和金湖兩個聚落約略同時開始進行「起狀(車臧)」的儀式,意即起(啟)動水狀,召請在水中罹難的先人上岸。

在台灣民間傳說中,凡溺水而亡者,日夜泡在水中,非常痛苦,尤其下雨時,雨水打在身上,有如針刺一般,而且水陸兩隔,不能自由來去,因此必須透過水狀(車臧)將亡者牽引上來,以便接受人間的供養和超度。

倒狀(車臧)

條目撰寫者 李漢鵬

口湖牽水狀(車臧)主要的儀式包含了,起狀、牽狀、倒狀和燒狀似的部分。起狀之後,象徵水魂陸續上岸,接受道士團們的普施超度,而蚶仔寮和金湖兩地的家戶也會準備豐盛的祭品敬獻給水魂享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