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國家文化記憶庫

廣納雲林多元文化詞條,重建文化自信

已有 3049 筆數位資料

清領時期 (1683~1895)

水林七角井

條目撰寫者 李漢鵬

在水林鄉有二口七角井,一在中庄,一在車港村。七角井,又稱紅毛井。早期到台灣開墾或經營,首先最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獲得水量來灌溉與飲用。台灣的年平均雨量約2500 mm,但是下雨時間分佈不均,大多集中在六至九月,由此單靠雨量是不夠的。

西螺長老教會

條目撰寫者 李漢鵬

西螺長老教會是彰化和雲林地區創立年代最早的長老教會,起源於光緒5年(1879)6月間,有一位住在垺內庄(今虎尾垺內里)的信徒王琴,往來嘉義與西螺茄苳仔等地,以賣中藥及治病為業,並熱心傳揚基督教福音,一開始先借用信徒周宇的住家聚會數年,稱之「耶穌聖教茄苳仔教會」。

新港南壇水月庵

條目撰寫者 陳建安

清代台灣,有城牆圍繞的都市,在南北門的地方通常設有南壇、北壇,做為中國原鄉來台官吏身故停棺之用,等待家鄉故人、親人來接棺回家,以求落葉歸根。而以前笨港城的南壇,初時為宣揚「聖諭」的地方。

北港三媽轎班會

條目撰寫者 陳建安

過往媽祖外出繞境,都會需要能夠扛轎的信徒協助,以利外出過程平安順利,大多也都是由 地方壯丁擔任。因這是一項體力耗費極大的任務,遂成立轎班會制度,經驗傳承、世代交替, 地方人士有錢出錢,有力出力,轎班會每年需藉由擲筊方式選出爐主,當年的爐主需負責媽 祖外出時的一切事項安排,再向班會裏頭的各個成員收錢,以完成遶境事宜。

六房媽與曾大老家族

條目撰寫者 沈沐蒼

過去負責輔導六房媽新任爐主的組織稱為「老大桌會議」,慣稱為「老大桌」。五間厝房股 包含「新崙、埤麻、新厝、西伯、港墘莊」等聚落,戰後流傳在日治時代六房媽過爐時,港 墘莊有位名「六一仔」的沈姓人士,在「分旗腳」時因為拿錯,所以新崙中爐股便被土庫為 首的股給強勢逼退。

大埤埔羗崙徐德欽家族

條目撰寫者 沈沐蒼

嘉慶 14 年(1809)徐元星子徐秀文、徐秀桂來臺,根據學者潘是輝的研究,徐秀桂長子徐臺 麟(以下通稱為徐氏家族),派下包含徐德祥、徐德昭、徐德新、徐德烜、徐德欽等五人。 根據清末光緒 20 年(1894)雲林縣訓導倪讚元所纂輯「雲林縣采訪冊」一書,有關他里霧堡 的記載,「徐德欽:他里霧堡人;嘉義縣學生員。光緒乙酉,登賢書;歲丙戌,成進士。授 職主事,簽分工部屯田司,欽加五品銜,賞戴花翎。

陳林氏寶

條目撰寫者 陳建安

陳林氏寶,清同治13年(1874)4月16日出生於斗六,12歲從文秀才林慎恩研究漢學,20歲時嫁給其夫婿陳成。在清朝重男輕女之年代,能夠從秀才就學,便已是一件非常不得了的事情。 24歲時,其夫陳成病故,陳林氏寶於是回到娘家,並投入農業,經略獨立營生。明治31年(1898),陳林氏寶將經營農業所獲收益,用來投資木材及膠灰﹝燃料﹞,又購買家屋及大批田地。

陳元亨

條目撰寫者 鍾芷羚

陳元亨生於光緒2年(1876),卒於昭和15年(1940),在甲午戰後,台灣割讓給日本時,陳元亨已是青年之身,作為一個知識份子,卻必須忍受自此將長期生活在異族日本的殖民高壓統治下,無法將自己所學傳授給人民,使他將滿腔怒火與無助心情,還有對傳統文化的關切等情緒,寫在紙上成為創作,成為流傳後世的儒學詩。 陳元亨舊居彰化永靖,先與興賢吟社相近,後又遷居莿桐加入菼社。

蔡培火

條目撰寫者 陳建安

蔡培火(1889~1983年),號峰山,雲林北港人。其在日治時代即展露鋒芒,致力於台灣議會設置請願、台灣文化協會、台灣民眾黨、台灣地方自治聯盟等政治運動,協助發展台灣人的刊物報紙「台灣青年」、「台灣民報」、「台灣新民報」的編輯和規劃,並且提倡白話字普及教育,提升台灣人知識水準。他善於運用外交手腕及能言善道的口才,結交日本政界和教育文化界人士,促進台日之間的合作,並著書立說表達台灣人的心聲。

蘇呈

條目撰寫者 許逢麟

蘇呈,生於清光緒12年(1886),卒於民國56年(1886-1967),口湖人,在口湖鄉志中有記載他的事蹟,包括他在日治時期曾任保正,光復後任村長,以及北港糖廠口湖原料區委員。他的後代多有從事公職者,對於地方事務亦相當熱誠,也受到村民愛戴。 蘇呈與金湖曾蚕有姻親關係。據地方文史工作者的說法,蘇呈功夫很好,能飛簷走壁,村莊內若有人被日本人欺負,蘇呈會為其討回公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