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祥橋與韋恩颱風
韋恩颱風是第一個從濁水溪出海口登陸的颱風,也是對台灣中部地區造成最嚴重損害的颱風之一。1986年(民國75年)8月23日凌晨韋恩颱風從濁水溪口登陸,14級暴風夾帶豪雨,加上海水倒灌,一夜之間造成雲林數千公頃農田與數百公頃魚塭在一夕之間化為烏有。
廣納雲林多元文化詞條,重建文化自信
已有 3049 筆數位資料
韋恩颱風是第一個從濁水溪出海口登陸的颱風,也是對台灣中部地區造成最嚴重損害的颱風之一。1986年(民國75年)8月23日凌晨韋恩颱風從濁水溪口登陸,14級暴風夾帶豪雨,加上海水倒灌,一夜之間造成雲林數千公頃農田與數百公頃魚塭在一夕之間化為烏有。
韋恩颱風在1986年(民國75年)8月23日凌晨從濁水溪登陸,肆虐中部,雲林當時也是受創最嚴重的縣市之一,即使到了今天,外地人到口湖遊玩,看見房子或墳墓泡在水裡而起疑問時,口湖的居民就會說起這一段傷心的往事。
民國75年(1986)8月23日凌晨韋恩颱風掃向雲林,這是第一個從濁水溪出海口登陸的颱風,也對台灣中部地區造成嚴重的損害,在14級暴風夾帶豪雨,加上海水倒灌,雲林數千公頃農田與數百公頃魚塭在一夕之間化為烏有。根據縣府在8月24日發佈的初步災後統計資料顯示。
雲林和彰化兩縣隔著濁水溪,交通往來不便,仰賴渡輪往來,每屆夏秋之交的雨水期,動輒因洪澇致使交通中斷。明治33年(1899)臺灣南、北兩端進行縱貫官線鐵道施工,南部從打狗往北鋪設,在明治38年(1904)11月已推進到濁水溪南岸。施工為克服濁水溪寬廣河床與夏秋洪澇,此座濁水溪鐵橋選定北岸二八水「鼻子頭」和南岸「觸口山」的最短距離間施工。
嘉南大圳原稱官佃溪埤圳,是臺灣1920年代最重要水利工程之一。日治初期鑑於多處水利未修,人民無力負擔,為積極改善農業環境,於是在明治41年(1908)訂定「官設埤圳規則」,並提出特別事業費總預算3千萬圓,在全臺分四地區訂定埤圳改修及擴張計畫。
「大義崙埤」位處當今二崙鄉埤塘聚落境內,此埤圳的開發時間和人士據水利會記載,認為是道光5年(1825),於二崙鄉五塊厝以竹笱築堰進行引水。睽諸清代「府志」、「縣志」,自康熙朝以降,未見明確文字記載。光緒末「采訪冊」「布嶼東堡」〈水利篇〉才出現「大義崙埤」的記載:「源從西螺堡鹿場圳、十三莊圳而來,灌田一百餘甲。流至布嶼西堡鼻仔頭,匯於虎尾溪。其埤是業、佃合築。
從《雲林縣采訪冊》可知先民拓墾莿桐主要聚落集中於莿桐巷莊、樹仔腳莊、甘厝莊等三個聚落。然而,臺灣西部河川動輒氾濫,夾在虎尾溪、濁水溪之間的莿桐在明治32年(1898)遭遇嚴重水患的衝擊,使得甘厝莊遭逢大變。這也是甘厝村、大美村附近有諸如溪底、溪底寮地名之故。後在日本總督府的河川整治工程產生許多新生溪埔浮覆地。
許文志就任縣長滿兩週年時,提出要在濁水溪南岸種植人造林,發展生態保護觀光區,並指示縣府相關單位著手進行規劃。這是他在民國73年8月17日實地視察濁水溪出海口南岸時所拍攝,當時的方案是在濁水溪出海口造林定沙,不但可開發麥寮海埔新生地,也可以在東北季風時期減緩沙塵暴的影響。從照片中可以看到濁水溪南岸當時一片沙地的景致。
如果不是從照片中的建築物看到有汽車、摩托車、農機,大概會以為這是廢棄工廠,滿目瘡痍的樣子,好像被炸彈炸過一樣,幾乎所有建築物的屋頂都被掀掉,房子的支架歪斜傾倒,破碎的玻璃、鐵片、雜物掉落滿地,這是韋恩颱風過境後所留下來的影像,不僅這裡如此,雲林縣其他地方也都一樣。
漁民在濁水溪河床養蜆和開闢魚塭從來就不是新聞,縣府也多次表示一定要強制拆除,但是話鋒一轉,為了避免養殖業主的損失太大,所以又要找各方來商談細節,甚至有時候還會為業者去施壓相關單位。在濁水溪河床以及南岸濫墾養殖除了影響濁水溪河水排洩,導致淤積泥沙之外,也讓政府植樹防風固沙功虧一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