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國家文化記憶庫

廣納雲林多元文化詞條,重建文化自信

已有 3049 筆數位資料

小西天

池王廟(五王廟)

條目撰寫者 匿名使用者

據北港耆老陳金田說:池王廟又名五王廟。其廟址在今第一自來水廠沈澱池一帶。當水廠建沈澱池時,在地下挖出整排唐山磚,據說此為「池王廟地基」。嘉慶 8 年(1803),北港溪氾濫,池王廟遭洪水沖毀,神像也遭流失。池王爺,本名池然,字逢春,明朝金陵(南京)人,明萬曆時舉人,後棄文從武,並考上武進士。

代天府

條目撰寫者 匿名使用者

此地為清末北港四大窪地之一,其他三處為西勢窰、公會堂、小西天等處。在日據時代被填平,以前作為冰會社的池塘地。代天宮供奉五府千歲為主神,旁殿祀十六神等。十六神是公館境鎮境主神,為當地許姓祖先,於清中葉在今北港溪一帶網魚時,拾獲數次王船上紙塑王爺神像共計十六尊,因而拾回供奉於今公館街 28 號「十六神館」奉祀。

煮米糕粥請人看戲

條目撰寫者 匿名使用者

北港的朝天宮,因是世界三大媽祖廟之一,宗教活動興盛,相關戲曲、戲班、武術等發展皆為盛行,自古有「拳頭,子弟戲窟」之稱。台灣戲劇雖源於中國,但傳到台灣後,師傅吸收各種戲劇精華、融入心得,加以創新改良,在口白、唱腔、樂曲等處都產生了變化,北港劇團也是如此。北港劇團源於北方的有和樂軒「京戲」,源於閩南的有集雅軒、仁和軒「亂彈」,錦樂社、錦陞社、振樂社之「九甲戲」,統一歌劇團及新樂社之「歌仔戲」等。

小西天與養濟院

條目撰寫者 匿名使用者

小西天為佛寺,寺中仍存有同治5年(1866)鄭來旺等重修建寺留下之「小西天」廟名匾。在光緒13年(1887),當地疫病流行,居民恭請張王爺鎮壓,惡疫漸告終息,遂將王爺神像暫供於小西天,自此佛道共祀。後來王爺神威顯赫,香火不絕,當地人士蔡助倡議在廟東,即東益巷之對面一帶,另建一「益安館」奉祀王爺。

豬砧後中央市場

條目撰寫者 匿名使用者

豬砧後,位於朝天宮廟前之中央市場內東邊,面臨益安路。大正初年(1912)蘇顯藜作街長時,建一北港街市場,即今中央市場前身,但規模不大。到了昭和8年(1933)時,北港街市場改建擴大,把中央市場豬砧這塊地征收。這塊地北段原有小西天,南段有益安館(王爺館),遷移至今阿彌陀寺小西天處與養濟院合建,所以豬砧後這塊地有二廟小西天與益安館。

北港彌陀寺附設圖書館

條目撰寫者 許逢麟
北港彌陀寺是清代笨港地區唯一的佛教寺廟,興建於嘉慶8年〈1803〉奉祀「阿彌陀佛」。耆老相傳彌陀寺原是地勢低窪的池沼之處,傳說有白鬼橫行,路人溺死不在少數。在居民請示祭拜後在池沼附近發現一塊刻著「阿彌陀佛」四字的石碑,因此居民就地搭建茅屋,並奉韋歇護法以為禦鬼,自此香火不斷,善男信女日增。

北港彌陀寺小西天匾額

條目撰寫者 李漢鵬

根據「雲林縣采訪冊」記載:「彌陀寺,在街東,一拜亭、一堂,祀阿彌陀佛。相傳前因溪有溺兒,每於白晝現形,曳人落水,街民恐懼,視為畏途。嘉慶三年,王福基由此經過,為鬼所困,幾瀕於危;朗誦阿彌陀佛數聲,鬼遂隱;乃告街眾立石焉。後五年,居民於黃昏時,每見石現火光,遂鳩資建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