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國家文化記憶庫

廣納雲林多元文化詞條,重建文化自信

已有 3049 筆數位資料

虎尾糖廠

虎尾驛

條目撰寫者 沈沐蒼

尚未有「虎尾」行政區域之名前,日治時期幾乎所有的建物皆冠以「五間厝」三個字。像是五間厝製糖工場、斗六高等尋常小學校五間厝分教場、五間厝驛、五間厝郵便局等。位在虎尾鎮民主路上的「虎尾驛」最初名為「五間厝驛」,興建於明治40年(1907),是為了因應大日本製糖五間厝工場所設立。

虎尾糖廠第一公差宿舍

條目撰寫者 沈沐蒼

虎尾製糖所五間厝工場第一招待所臺春館,目前則稱之為「第一公差宿舍」。「臺春館」於大正5年(1916)動工興建,主要是製糖工場用來作為招待所之用,位於民主九路,鄰近虎尾溪堤防邊的糖廠宿舍群,原先有四棟,但其中一棟(第二招待所)在民國70幾年遭到改建破壞。「臺春館」是最靠近同心公園該棟建築,主要用來招待日本皇親國戚和內閣官員等。

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五間厝粗糖工場

條目撰寫者 沈沐蒼
日本統治台灣之初,即由總督府進行土地清帳,隨後農業博士新渡戶稻造於明治34年(1901)9月向總督府提出「糖業改良意見書」,隔年6月總督府依據其意見書公布〈糖業獎勵規則〉,以國家權力來鼓勵和干涉甘蔗種植。最初由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社長為鈴木藤三郎,在總督府各項優渥獎勵條件下,擇定在虎尾溪畔五間厝聚落設立「五間厝粗糖工場」。

鈴木藤三郎

條目撰寫者 沈沐蒼

虎尾糖廠對近代虎尾的發展影響相當深遠。設立製糖工場使得原僅稱為「五間厝」,人口不到百人的小聚落,成為一個現代化的都市以及繁華熱鬧的商業市街。而這一切的開端起於鈴木藤三郎。 鈴木藤三郎素有「日本糖業之父」的美譽,他原本從事醬油業,因為日清甲午戰爭,以及因應當時國際局勢轉變和社會發展契機,遂在明治29年(1896)轉行投資製糖事業,在東京創立「東京精糖株式會社」,可視為日本近代製糖業的發端。

虎尾糖廠 俱樂部生活機能

條目撰寫者 陳建安
自明治39年(1906),日糖於五間厝取得設置現代化製糖工場核准令後,也同時著手興建一系列的工程,主要包含工場本體建設、以及相關業務的辦公廳舍、倉庫建築、鐵路設施等等;以及提供人員居住,員工住宅與相關生活設施等。以製糖工場為中心,沿著虎尾溪,建有公園、噴水池、草坪及扶疏的樹木花卉,還有賓館、臺春館等豪華招待所,和樂館的演藝場,員工住宅等建築物。

糖鐵北港營業線踏查

條目撰寫者 鍾芷羚
<糖鐵北港營業線踏查>由許永和撰寫,收錄於「雲林文獻 第四十八輯」田野調查類別。作者藉由介紹台灣糖業在台灣的發展,進而帶出行駛於雲林的五分車。在日治時期的糖業鐵道,除了載送甘蔗原料與產品的專用線外,有些路線也載客。五分車也深入農村,對於中南部的交通有了很大的貢獻。

台糖五分仔車

條目撰寫者 許逢麟

臺灣糖業鐵路又稱糖鐵,以用來區隔台灣鐵路(台鐵),一般人泛稱五分仔車,是日治時期各個製糖株式會社為了運用製糖原物料以及糖類成品所興建的專用鐵路。在過去不僅能運送原料,亦有載運旅客的功能。由於台灣從彰化以下至嘉南平原是最大的甘蔗種植區,因此糖業鐵道亦深入各個小鄉鎮,曾經是臺灣重要的交通工具之一。

雲林縣歷史建築大埤台糖石龜溪鐵橋基礎調查暨修復及再利用規劃設計

條目撰寫者 鍾芷羚
雲林縣歷史建築大埤台糖石龜溪鐵橋基礎調查暨修復及再利用規劃設計係由雲林縣政府委託施忠賢結構技師事務所調查研究執行,旨在將未修繕的石龜溪橋重新整理修繕,喚起地方與民眾的歷史記憶。本報告書概述大埤的歷史背景與糖業在大埤的發展還有石龜溪鐵橋與糖業的關聯,並研究了石龜溪水文以利修復工程進行。

國民小學教師自編鄉土教材系列10 虎尾吾愛

條目撰寫者 鍾芷羚

雲林縣鄉土教材運動一開始很重要的推手是北港的笨港文教基金會,其中的靈魂人物陶慧芳與陳三郎,帶動北港地區探索研究的風氣,把鄉土歷史文化資訊建構起來,推動北港地區鄉土教材教師研習營活動,把一些對鄉土文化有興趣的老師網羅進來,逐步推動鄉土教材編撰。幾年之後庵古坑文史協會高銀河推動古坑鄉各個小學自己鄉土教材的編撰,促使整個古坑鄉的中小學都有自己的鄉土教材。

雲林縣縣定古蹟虎尾糖廠鐵橋蘇拉風災災損分析及修(復)建規劃設計(含緊急工程監造)委託技術成果報告書

條目撰寫者 鍾芷羚
雲林縣政府委託劦盛工程顧問有限公司執行「雲林縣縣定古蹟虎尾糖廠鐵橋蘇拉風災災損分析及修(復)建規劃設計(含緊急工程監造)委託技術服務」,其所編著的成果報告書,於2014年由雲林縣政府出版。本書記錄執行團隊修復虎尾糖廠鐵橋過程,收錄許多工程紀錄圖。除了提出鐵橋主建築修復計畫以外,執行團隊也規劃修復鐵橋上的人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