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國家文化記憶庫

廣納雲林多元文化詞條,重建文化自信

已有 3049 筆數位資料

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

原五間厝神社

條目撰寫者 沈沐蒼
臺灣多數人或多或少會以為建神社是因為「皇民化運動」的關係,不過虎尾糖廠附近的「五間厝神社」則是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為了日籍員工和眷屬所興建。當時五間厝製糖工場的宿舍群主要是日本人居住,為了這些離鄉背井來到臺灣的日本人有信仰以及心靈寄託,藤山雷太便規劃設計神社,並於大正4年(1915)向總督府提出設立「五間厝神社」的申請,在獲得許可後,翌年動工興建。 日本神社大致以「社格」分類。

虎尾製糖所五間厝製糖工場貨物掛

條目撰寫者 沈沐蒼
藤山雷太財團接手經營「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五間厝製糖工場之後,先是將原有的第一工場擴大產能,並接續興建第二工場,嗣後更增加各間工場的製糖機組以提升產能。然而,砂糖在工場內部製作,包裝完畢之後,必須有一固定的貯存空間以待貨運火車運送到其他地方。因此製糖會社便在虎尾庄鐵路途經處設置倉庫,以利火車到此搬運。

虎尾製糖所五間厝工場醫務所

條目撰寫者 沈沐蒼
藤山雷太接手經營五間厝工場之後,為了因應大日本製糖會社大量員工在醫務或是婦女生產的需求,因此興建製糖工場時,亦設計「醫務所」,簡單的說,就是糖廠附屬醫院。此座建物由英國人規畫設計,融合西洋與日本風格的建築物。整體建物群從外部看去相當雄偉壯觀,內部空間寬敞,建築頂樓有座雙層通風設計的小閣樓,是此座建築物的特色。

虎尾糖廠第一公差宿舍

條目撰寫者 沈沐蒼

虎尾製糖所五間厝工場第一招待所臺春館,目前則稱之為「第一公差宿舍」。「臺春館」於大正5年(1916)動工興建,主要是製糖工場用來作為招待所之用,位於民主九路,鄰近虎尾溪堤防邊的糖廠宿舍群,原先有四棟,但其中一棟(第二招待所)在民國70幾年遭到改建破壞。「臺春館」是最靠近同心公園該棟建築,主要用來招待日本皇親國戚和內閣官員等。

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臺灣支社辦公廳

條目撰寫者 沈沐蒼
日俄戰爭結束之後,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在臺灣申請設立的「五間厝粗糖工場」的設置。當時大手筆投入1, 200英噸榨蔗量的設備,過量生產,致使產銷失衡。此時,因為向銀行貸款購入投資生產設備,加上會社內部出現做假帳問題,致使帳目混亂,股價崩盤,砂糖價格崩跌。

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五間厝粗糖工場

條目撰寫者 沈沐蒼
日本統治台灣之初,即由總督府進行土地清帳,隨後農業博士新渡戶稻造於明治34年(1901)9月向總督府提出「糖業改良意見書」,隔年6月總督府依據其意見書公布〈糖業獎勵規則〉,以國家權力來鼓勵和干涉甘蔗種植。最初由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社長為鈴木藤三郎,在總督府各項優渥獎勵條件下,擇定在虎尾溪畔五間厝聚落設立「五間厝粗糖工場」。

鈴木藤三郎

條目撰寫者 沈沐蒼

虎尾糖廠對近代虎尾的發展影響相當深遠。設立製糖工場使得原僅稱為「五間厝」,人口不到百人的小聚落,成為一個現代化的都市以及繁華熱鬧的商業市街。而這一切的開端起於鈴木藤三郎。 鈴木藤三郎素有「日本糖業之父」的美譽,他原本從事醬油業,因為日清甲午戰爭,以及因應當時國際局勢轉變和社會發展契機,遂在明治29年(1896)轉行投資製糖事業,在東京創立「東京精糖株式會社」,可視為日本近代製糖業的發端。

北港糖廠 相關建築設施

條目撰寫者 陳建安
明治43年(1910)日人小松楠彌等人以資本300萬圓在北港創立北港製糖株式會社,並設立壓榨能力1,000噸製糖工場。隨著設置現代化製糖工場,如工場本體建設、辦公廳舍、倉庫、鐵路設施等,亦同步規劃員工住宅、俱樂部以及住宿的植栽綠蔭。大正4年(1915)北港製糖株式會社發生財務危機,併入東洋製糖會社,定名為該社北港製糖所。

「台灣日日新報」中的糖廠經營與地方社會以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台灣工廠為例(1906-1936)

條目撰寫者 鍾芷羚
本文收錄於《雲林文獻 的五十七輯》研究論文類別。 <《台灣日日新報》中的糖廠經營與地方社會以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台灣工廠為例(1906-1936)>撰文者黃文榮將《台灣日日新報》中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台灣工廠的相關內容分出五個方向,藉由內地特電、人物特訪、遊覽記勝、會社資料、駐地記者對日糖工場的採訪報導,來探討日本殖民時期對台灣糖業的發展和地方社會與人事組織的影響。

雲林六房天上聖母信仰與鸞堂關係之研究

條目撰寫者 鍾芷羚
<雲林六房天上聖母信仰與鸞堂關係之研究>撰文者張靖委以六房天上聖母(六房媽)作為研究對象來探討六房媽與鸞堂之間的關係,而神祇事蹟在六房媽信仰及鸞堂中又是如何產生的,以及其作用與意涵。作者首先介紹六房媽信仰以及鸞堂。六房媽的信仰是以六房媽正駕神像為核心,今日仍維持著爐主供奉六房媽正駕神像的形式,於五股逐年輪流供奉。其中,六房媽的祭儀之中最主要的就是「過爐」和其一系列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