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國家文化記憶庫

廣納雲林多元文化詞條,重建文化自信

已有 3049 筆數位資料

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

新虎尾溪別線西螺線鐵道橋

條目撰寫者 沈沐蒼

虎尾鎮北端,跨越「新虎尾溪別線」下游段的鐵道荒茵蔓草,一見就知停駛多年,但這條近百年歷史的「西螺線」鐵道卻曾是聯絡虎尾、二崙、西螺等地的主要交通命脈。當時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在虎尾設立「五間厝製糖工場」,為便於原料與貨物的運輸,遂向總督府申請鋪設諸多「會社線鐵道」。

溪邊厝庄

條目撰寫者 施朝祥

溪邊厝庄一聽名字就知道是在美麗溪旁邊所成的聚落,溪邊厝今稱為東和村,過去也是屬於斗六堡所管轄之下的大街市之一,在《雲林縣采訪冊》中有關「街市」的部份記載「溪邊厝街在縣東南五里」,至於戶口丁口數方面則記載「溪邊厝230戶,692丁口」,溪邊厝街是指現今文化路邊的一排房子,邊房子延續到目前東和國中之處,這排房子背岸面水,也是溪邊厝街巿人聲鼎沸交易熱絡之處,商販來此批貨,附近的山上人都也把產物在此

糖廠、糖蜜、無水酒精與戰爭

條目撰寫者 沈沐蒼

藤山雷太的藤山集團在明治42年(1909)併購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後,積極建立「第二工場」、「第三工場」以及「酒精工場」。過往在製糖過程中所產生的糖蜜被經提煉後可以獲得純度相當高的酒精,對製糖業來說是相當好的額外利益。早在明治42年(1909)臺灣製糖株式會社橋仔頭製糖工場,便已開始生產糖酒精,不但產量豐富且品質極佳,加上成本低,市場反應良好。

虎尾地名由來

條目撰寫者 沈沐蒼

「虎尾」一詞最早被用作行政區域名是在日治時期大正9年(1920)行政區域調整,將全臺灣涵蓋離島在內規劃為「五州三廳」制度時,促使了虎尾郡的誕生。最初在日本統治臺灣伊始,當今的虎尾僅有幾個小聚落,分別歸屬於斗六支廳、他里霧支廳、土庫支廳,其中虎尾的商業市街核心區域絕大多數隸屬於土庫支廳。

虎尾街市形成

條目撰寫者 沈沐蒼

虎尾商業市街的興起,最最關鍵在總督兒玉源太郎及民政長官後藤新平上臺之後。明治34年(1901)9月總督府殖產局長新渡戶稻造博士針對臺灣糖業提出一份名為「糖業改良意見書」的報告書,總督府參考此份意見書於隔年(1902)6月頒布〈糖業獎勵規則〉。

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台灣支社事務所

條目撰寫者 許逢麟
這張歷史照片指涉的內容是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台灣支社事務所,所謂「台灣支社」可以理解成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的台灣分公司。所以照片就是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在台灣分公司的辦公廳舍,即是現在虎尾糖廠大門一進去應該就要看到的景象。製糖會社的台灣支社在虎尾有什麼意義?這意味著當時的虎尾糖廠管理當時屬於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在台灣的所有製糖工場,也可從此看到虎尾糖場的重要性。

台灣工場虎尾溪橋梁

條目撰寫者 許逢麟

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為了運輸甘蔗原料進廠製糖,規劃興建木造舖設軌距762公釐鐵道之鐵路橋梁跨越虎尾溪。之後虎尾隨著糖業的發展,街市逐漸繁榮,人口增加,交通運輸遂成問題。臺灣總督府鐵道部自明治43年(1910)開始與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共同營運他里霧(斗南)與五間厝(虎尾)之間的客運鐵路。

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辦公總部

條目撰寫者 許逢麟

虎尾總廠,舊稱虎尾製糖所,位於臺南州虎尾郡虎尾莊,即是現在的雲林縣虎尾鎮,全國三大糖廠之一。明治39年(1906)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設立虎尾製糖所,第一工場於明治42年(1909)正式開工,每日壓榨甘蔗量為1,700公噸;第二工場興建於大正元年(1912),每日壓榨甘蔗量為1,600公噸。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在大正13年(1924)擴充第一工場產能,此時壓榨能力提升至4900公噸。

北港糖廠土間厝車站

條目撰寫者 李漢鵬

水林鄉土間厝車站建於日治時期,原為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北港製糖所鐵道支線車站,除載運甘蔗外,也擔任本地居民往返北港的交通運輸工具,後因公路運輸興起,嘉義客運取代了鐵道運輸,而貨車也成為載運甘蔗原料的運輸工具,因此鐵道支線於民國60年代正式停駛,也意味著糖廠鐵道逐步走入歷史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