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國家文化記憶庫

廣納雲林多元文化詞條,重建文化自信

已有 3049 筆數位資料

民俗與宗教

北港教育界盛事-聚奎閣五文昌夫子祭典

條目撰寫者 李漢鵬

北港聚奎閣又名文昌祠,係於1839年(道光19年)由北港貢生蔡慶宗所創建,做為北港的社學。據雲林縣採訪冊的記載,文昌祠原先位於北港街西北,有堂宇兩進,東西二廊。

聚奎閣奉祀五文昌夫子,也是本地科舉功名的搖籃,笨港首位進士黃登瀛即是出自聚奎閣。日本人領台之後,聚奎閣日益傾頹,地方人士遂將五文昌神像遷入北港朝天宮右畔奉祀。

北港保生堂

條目撰寫者 李漢鵬

保生堂位於北港中山路61號,北港朝天宮附近,老房子是日治時期的街屋,由黃姓商人經營西服店。1957年(民國46年)10月1日由陳茂霖先生接手開設中藥房,當時的資本額為兩千圓,現保生堂門口仍保存民國丁酉年(1957)開業時由書法家陳輝墉所寫的店額。

製做水狀

條目撰寫者 李漢鵬

蚶仔寮耆老表示,早年的儀式的「水狀」都是各家戶自行糊裝,置於家中,等到農曆六月初八才會送到廟前排放,近十多年蚶仔寮和金湖兩地的「水狀」都是委由道壇製作(和真靖保護壇),再賣給村民。

民國75年大甲鎮瀾宮北港進香祝壽大典

條目撰寫者 李漢鵬

「大甲媽祖進香」是台灣規模最大的進香活動,每年均吸引數萬人參與,2010年更由文化部指定為國家重要民俗。

民國63年由作家黃春明擔任導演,攝影師張照堂運鏡的「大甲媽祖回娘家」紀錄片一播出,許多媒體、學界、藝文界也開始注意到大甲媽祖進香,並大量採用「大甲媽祖回娘家」作為進香的代稱。

牽狀

條目撰寫者 李漢鵬

牽狀,是閩南泉州地區的舊慣民俗,主要可分「牽水狀」和「牽血狀」兩類型,前者是為了超度不幸溺水而死的亡魂,後者則是為了因血光之災而意外死亡者。

排狀(車臧)

條目撰寫者 李漢鵬

農曆六月初八,口湖牽水狀祭典第二日上午,道士團一邊誦經拜懺儀,當境居民會一邊將先前購買回家,或當日新購的水狀,陸續送到蚶仔寮舊港邊萬善祠和金湖萬善爺廟「排狀」-將水狀固定在繩索上。

早年家戶購買水狀的數量是依據祖先或先人的數目而定,現在多是由信徒量力而為,依願認購,少則1、2支,多則20、30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