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國家文化記憶庫

廣納雲林多元文化詞條,重建文化自信

已有 3049 筆數位資料

圖書及手冊

北港尚修書房

條目撰寫者 陳建安
尚修書房,為汾津吟社主要創辦人之一的王東燁一手所建立。原先王東燁任教於北港家政女校、北港農業學校、南陽國校等,在退休之後,才成立了尚修書房,現址為北港鎮博愛路58號。其辦學理念不拘學齡,從5、6歲的一般學童,到40、50歲的社會人士等等皆有,學生包括雲林各鄉鎮,甚至外縣市鄉鎮人士皆有,包含士農工商、老師、大學生等各階層,北港興盛的漢學風氣也由此延伸下去。

古坑蔴竹產業

條目撰寫者 陳建安
古坑鄉民依靠著少量耕地以及4000公頃山坡地,並租用經濟農場代管林地、糖廠地、國有休耕地來維持生計,生活十分困苦。國民政府來台後,實施耕者有其田政策,但該項政策並沒有延伸至山坡地與「耕者有其山」的政策,使鄉民們十分不滿,生活無以為繼。民國49年(1960)國民黨中央黨部婦工會主任委員錢劍秋女士前往草嶺山區考察接受陳情建議,政府嗣後實地勘查測量,居民生活稍有改善。

雲林古坑建德寺地母信仰初探

條目撰寫者 鍾芷羚
相較於媽祖、關聖帝君等神明,地母是被較少人所知道的。研究學者吳昇鴻以古坑地母廟為研究對象,經其統計,全台祭祀地母的廟宇只有19座,其中佛教3座,其他16座皆為道教。但雲林古坑建德寺在宗教儀式上與道教有幾分相像,且在建物裝飾方面也反映了儒、佛、道的思想。吳昇鴻以雲林古坑建德寺為對象,探討與分析地母信仰的背景和精神,以及建德寺的信仰情形。

季季的現代主義鄉土小說──<屬於十七歲的>析論

條目撰寫者 鍾芷羚
<季季的現代主義鄉土小說──<屬於十七歲的>析論>收錄於「雲林文獻 第五十三輯」研究論文類別,由許尤娜、吳清梅撰寫。21世紀台灣文學研究者,紛紛開始研究1960年代以降的文學,關注主流以外的邊緣作品。女性主義與後殖民研究方法開始受到重視,有識學者開始呼籲重讀、重新評價60年代的台灣小說。在雲林,有位包含上述特性、出道極早,著作量甚多的女性本土作家──季季,重新獲得高度的關注。

蔗板

條目撰寫者 許逢麟
蔗板,台灣人在過去稱之為甘蔗板,是一種建築材料,50歲以上的台灣人大概對這種建材都還有印象。這是台糖公司利用製糖之甘蔗廢料研發而成的一種建材。蔗板表面光滑,硬度夠,材質輕,又有防水與隔音的效能,當時在台糖是熱銷商品之一。根據糖業協會秘書長黃嘉益的說法,關於蔗板的研究投入許多的人力,也耗費許多的經費,一開始製作時並不順利,後來才找到方法處理,讓整個蔗渣可以壓縮成穩定的板型和板塊。

戰後糖成品出口

條目撰寫者 許逢麟
台灣的製糖產業雖然在二戰期間受到盟軍嚴重的破壞,但是在戰後的恢復卻相當快速,有一部分的原因要歸功於當時糖業的工程技師,在機器零件短缺的情況下,他們撿拾可用的舊零件,用來翻修被轟炸的壓榨機具與設備,在當時可說是不可思議的一件事。

雲林縣閩南語歌謠集(四)

條目撰寫者 許逢麟

這本雲林縣閩南語歌謠集(四)係由胡萬川,陳益源兩位文學家任總編輯,蒐錄民間歌謠編纂而成。第一章是兒歌,其中又分為遊戲類和一般類,遊戲類有排啊排甲子、掩國雞,而一般類有白翎鷺、紅田蛉、刺仔花等。第二章是儀式歌謠,分為禮俗類和訣術類,訣術類的歌謠有收鷺歌、送往西方經。第三章則是收錄一般閩南語歌謠。

雲林縣閩南語歌謠集(三)

條目撰寫者 許逢麟

這本雲林縣閩南語歌謠集(三)跟第一本較為相近,作者為胡萬川與陳益源兩位文學家,也是學者。第一章是兒歌,其中又分為遊戲類和一般類,第二章是儀式歌謠,分為禮俗類和訣術類,訣術類的歌謠有關扁擔神、關箸神、關掃帚神、關水雞仔神、關椅子姑、偷挽蔥嫁好翁等。第三章則是收錄相當多的一般閩南語歌謠,有的耳熟能詳,有的則是聽來感到陌生,這也表示閩南語歌謠有時代的斷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