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善爺誌金湖吟草合輯
曾仁杰先生所編撰的這一部史志與詩作合輯,出版於1959年(民國48年),為有關萬善爺、萬善祠的第一部著述。曾先生為「求得軒」的初期學生,從李西端先生讀古文、擅詩,並宣揚儒家精義。在地既熟聞萬善爺與水難諸事,關心鄉土事跡,故所撰諸文成為早期的珍貴資料。
廣納雲林多元文化詞條,重建文化自信
已有 3049 筆數位資料
曾仁杰先生所編撰的這一部史志與詩作合輯,出版於1959年(民國48年),為有關萬善爺、萬善祠的第一部著述。曾先生為「求得軒」的初期學生,從李西端先生讀古文、擅詩,並宣揚儒家精義。在地既熟聞萬善爺與水難諸事,關心鄉土事跡,故所撰諸文成為早期的珍貴資料。
這篇論文刊登於台灣醫學會雜誌第39卷第1號,發行的時間是在1940年(昭和15年)1月28日,發表者是松山恂(Makoto Matuyama)。雖然在標題中以「福建系台灣人」為名,不過在松山恂的其他著作中,她對「福建系」有時直接採音譯方式,有時則是用「河洛人」。
這本台灣醫學會雜誌第38卷第7號發行於1939年(昭和14年)7月28日,研究主題是福建系台灣人手掌的皮膚系統研究,由三位作者共同發表,分別是松山恂、宮內悅藏以及忽那將愛。其中松山恂任職於臺北州州立臺北第三高等女學校;宮內悅藏為民族學學者,曾專研過台灣高山族家族的通婚;而忽那將愛則是臺北帝國大學附屬醫學專門部教授。
這篇論文刊登於台灣醫學會雜誌第38卷第9號,發行的時間是在1939年(昭和14年)9月28日,發表者是松山恂(Makoto Matuyama),德文標題是「Anthropologische Untersuchung ueber das Koerperwachstum von Schulkndern des Hakkastammes in Formosa」,與日文標題有些許的差異。
這本北港南國民學校修了記念帳是北港資深文史工作者紀雅博先生所收藏的珍品之一。「修了記念帳」就是現在通用「畢業記念冊」的意思,這本發行於1943年(昭和18年)3月,是北港南國民學校第41屆學生的畢業記念冊。這本畢業記念冊除封面、封底共有5頁,第一頁是日本天皇詔書,第二頁是南國民學校全校生活照,第三頁是校園一景,第四頁有教職員合照,第五頁則是女畢業生的合照。
斗南石龜溪感化堂氏雲林地區重要的鸞堂,創立於昭和2年(1932),主祀關聖帝君、孚佑帝君、司命真君、豁落靈官、岳武穆王,合稱五聖恩主,該堂分靈自彰化田尾小紅毛社慎化堂,並由石龜溪仕紳葉清河擔任第一任堂主。元長三崁店感善堂、斗南五間厝感修堂、莿桐饒平感德堂、斗南埤麻天福堂均為其子堂。
古坑鄉永光、永昌兩村境內涵蓋諸多聚落,其中人口最為集中者為清時的「崁頭厝下莊」和「崁頭厝莊頭」兩聚落。據文獻記載,漢人入墾前,此鄰近大湖口溪丘陵臺地,原本為原住民「奇冷岸社」漁獵、農作的生活場域。對現代雲林縣民年齡60歲以下至40歲左右者,也僅曉得斗六市社口一帶俗稱「吳秀才」的「斗六吳家」,卻不知吳家與崁頭厝莊的深切關連。
本件文書為日治時期所發行的朝天宮折頁,出版者為恒茂席珍,由北港郡北港街北港六一八番地「合興印刷所」印刷,出版日期為昭和12年(1936)5月10日,本件為昭和16年(1940)11月20日再版版本。
《詩報》第167號,發行於昭和12年(1937)12月19日,刊載當時騷壇消息與臺灣各地詩社、徵詩、投稿之古典漢詩作品。《詩報》創刊於昭和5年(1930)10月,前後共刊行了14年,直到西元1944年才因為太平洋戰爭不斷升溫而畫下句點。儘管《詩報》也經歷過為帝國主義頌揚等等的尷尬時期,但的確是我們回頭了解台灣古典文學的重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