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國家文化記憶庫

廣納雲林多元文化詞條,重建文化自信

已有 3049 筆數位資料

北港農工

條目撰寫者 陳建安
北港農工
日治時期,北港地方仕紳有鑒於北港的中等教育必須往返嘉義,於是官選的台南州評議員曾人潛、蘇顯藜向台南州知事爭取,成立了北港實踐女學校。在昭和16年(1941),改名北港家政女學校,也就是北港國中的前身。同年4月,也成立了台灣公立北港專修農業學校,初任校長為日人轟武氏,先借北港女子公學校上課,後在郊區購得11甲校地,第二年遷入新校舍,限招男生,不拘台日之別。日本殖民的教育政策在大正8年(1919)發布的台灣教育令之後,總督府開始在台灣設立3-4年的各種職業學校,包括工業、商業、農林學校,同時將原附設於公學校的實業科改制為兩年制的簡易實業學校。日治後期嘉南大圳開通,加上日本政府對台灣的定位以農業為主,故在整個南部區域設有許多農業學校。 戰後,台灣公立北港專修農業學校改名台南縣立北港初級農業學校,民國39年10月改雲林縣立北港農業職業學校,民國44年8月增設高級部,民國53年8月改初級部為附設初中部,民國57年8月改制為台灣省立北港高級農業職業學校,民國58年改名台灣省立北港高級農工職業學校,民國97年2月升格為國立。這一連串的改制似乎仍在當年日本設定的農業基本框架下,而沒有進一步支援北港以及雲嘉沿海地區高等教育的發展。
摘要
日治時期,北港地方仕紳有鑒於北港的中等教育必須往返嘉義,於是官選的台南州評議員曾人潛、蘇顯藜向台南州知事爭取,成立了北港實踐女學校。在昭和16年(1941),改名北港家政女學校,也就是北港國中的前身。同年4月,也成立了台灣公立北港專修農業學校,初任校長為日人轟武氏,先借北港女子公學校上課,後在郊區購得11甲校地,第二年遷入新校舍,限招男生,不拘台日之別。日本殖民的教育政策在大正8年(1919)發布的台灣教育令之後,總督府開始在台灣設立3-4年的各種職業學校,包括工業、商業、農林學校,同時將原附設於公學校的實業科改制為兩年制的簡易實業學校。日治後期嘉南大圳開通,加上日本政府對台灣的定位以農業為主,故在整個南部區域設有許多農業學校。 戰後,台灣公立北港專修農業學校改名台南縣立北港初級農業學校,民國39年10月改雲林縣立北港農業職業學校,民國44年8月增設高級部,民國53年8月改初級部為附設初中部,民國57年8月改制為台灣省立北港高級農業職業學校,民國58年改名台灣省立北港高級農工職業學校,民國97年2月升格為國立。這一連串的改制似乎仍在當年日本設定的農業基本框架下,而沒有進一步支援北港以及雲嘉沿海地區高等教育的發展。
是否開放
免費入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