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廖文絹為第15世張廖族人,在斗六堡溝仔埧208番(江厝仔)立戶興家,父親廖日尚,生於咸豐2年(1852)年11月18日,卒於昭和7年(1932)年1月11日,享壽81歲。光緒21年(1895),中日甲午之役結束,中國將設省不久的台灣割讓給日本。明治30年(1897),簡義聯合當時抗日志士潛伏於大坪頂(今古坑鄉內)附近,6月28日零晨,300多名抗日軍,突然襲擊斗六街,雙方激戰後,日軍警因眾寡懸殊,退出斗六城。不久日軍又回攻斗六城,抗日義軍退出斗六城,四散而去,不久又聚集在大坪頂。同年11月柯鐵等人以大坪頂為抗日基地,自稱鐵國山金麒王柯鐵虎,並頒佈法令,向人民征收一九稅(抗日稅),到處宣傳抗日。 日軍不能容忍柯鐵等人割地為王,急於討閥。同年12月27日發動總進攻,28日終於取下大坪頂,抗日義軍四散而去,但仍在斗六、古坑、竹山等山區潛伏,並伺機而動。當時地方士紳觀其情勢,除了抗日志士外,還有許多匪徒趁亂打家劫舍,而日方亦常改變治理方針,二方抵抗不息,日常生活無法安頓,生民損失甚大。地方士紳為免生民流於戰亂之苦,於是江厝仔的廖文絹和同庄的廖甚聯合斗六地方士紳,自衞鄉土以防土匪騷擾,對日本政府進行和談,協助安撫地區不安的氛圍,不久地區匪徒消散。
詮釋資料
摘要
廖文絹為第15世張廖族人,在斗六堡溝仔埧208番(江厝仔)立戶興家,父親廖日尚,生於咸豐2年(1852)年11月18日,卒於昭和7年(1932)年1月11日,享壽81歲。光緒21年(1895),中日甲午之役結束,中國將設省不久的台灣割讓給日本。明治30年(1897),簡義聯合當時抗日志士潛伏於大坪頂(今古坑鄉內)附近,6月28日零晨,300多名抗日軍,突然襲擊斗六街,雙方激戰後,日軍警因眾寡懸殊,退出斗六城。不久日軍又回攻斗六城,抗日義軍退出斗六城,四散而去,不久又聚集在大坪頂。同年11月柯鐵等人以大坪頂為抗日基地,自稱鐵國山金麒王柯鐵虎,並頒佈法令,向人民征收一九稅(抗日稅),到處宣傳抗日。 日軍不能容忍柯鐵等人割地為王,急於討閥。同年12月27日發動總進攻,28日終於取下大坪頂,抗日義軍四散而去,但仍在斗六、古坑、竹山等山區潛伏,並伺機而動。當時地方士紳觀其情勢,除了抗日志士外,還有許多匪徒趁亂打家劫舍,而日方亦常改變治理方針,二方抵抗不息,日常生活無法安頓,生民損失甚大。地方士紳為免生民流於戰亂之苦,於是江厝仔的廖文絹和同庄的廖甚聯合斗六地方士紳,自衞鄉土以防土匪騷擾,對日本政府進行和談,協助安撫地區不安的氛圍,不久地區匪徒消散。
性別
男
國籍
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