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六市太平路尾,鄰近雲林郵局、雲林溪旁,有座矗立高聳觀音像的廟宇「永福寺」,裏頭尚存一些清代文物。該地早年俗稱「大街」,是平原進入竹山鎮林圯埔和後山的東部,亦是南北軍旅往來的匯聚之處。因此相當早便形成商業市街,故有流傳「街頭媽祖宮,街尾觀音亭,街中土地公間」。足見其盛況。
據聞乾隆時期地方瘟疫橫流,有一善心人士為求平復此一劫難,遂向自家供奉的觀世音菩薩許願,倘若能迅速撲滅這場疾病瘟疫,願為觀世音菩薩創設道場,此為永福寺的緣起。道光28年(1848)廟宇嚴重傾頹,當時斗六門分縣丞姚鴻倡議重修,光緒6年(1880)再度由當地信眾鳩資重建,相關事蹟記載於清光緒20年(1894)倪贊元纂輯《雲林縣采訪冊》中。
永福寺在日治時期皇民化運動中逃過一劫,廟宇兩旁不起眼處豎立兩支清代石柱,左側「戊申之春」,右側則是捐題者「弟子太學生陳永嘉敬奉」,可說見證清代公共衛生不發達,瘟疫橫行,人們僅能求助於仙佛鬼神心理慰藉的歷史文物。
詮釋資料
摘要
<p>斗六市太平路尾,鄰近雲林郵局、雲林溪旁,有座矗立高聳觀音像的廟宇「永福寺」,裏頭尚存一些清代文物。該地早年俗稱「大街」,是平原進入竹山鎮林圯埔和後山的東部,亦是南北軍旅往來的匯聚之處。因此相當早便形成商業市街,故有流傳「街頭媽祖宮,街尾觀音亭,街中土地公間」。足見其盛況。</p><p>據聞乾隆時期地方瘟疫橫流,有一善心人士為求平復此一劫難,遂向自家供奉的觀世音菩薩許願,倘若能迅速撲滅這場疾病瘟疫,願為觀世音菩薩創設道場,此為永福寺的緣起。道光28年(1848)廟宇嚴重傾頹,當時斗六門分縣丞姚鴻倡議重修,光緒6年(1880)再度由當地信眾鳩資重建,相關事蹟記載於清光緒20年(1894)倪贊元纂輯《雲林縣采訪冊》中。</p><p>永福寺在日治時期皇民化運動中逃過一劫,廟宇兩旁不起眼處豎立兩支清代石柱,左側「戊申之春」,右側則是捐題者「弟子太學生陳永嘉敬奉」,可說見證清代公共衛生不發達,瘟疫橫行,人們僅能求助於仙佛鬼神心理慰藉的歷史文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