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國家文化記憶庫

廣納雲林多元文化詞條,重建文化自信

已有 3049 筆數位資料

早期採收甘蔗畫面

條目撰寫者 許逢麟
早期採收甘蔗畫面

荷蘭人的「巴達維亞城日記」1624 年 2 月記載「蕭壠產甘蔗」,這是明確記錄臺灣在當時已 經知道種植及利用甘蔗。而在荷蘭統治時期,荷蘭東印度公司招募漢人來到臺灣耕種,並且 鼓勵漢人種蔗製糖,根據楊彥麒「台灣百年糖紀」的考證,1638 年時來臺的漢人已有 1 萬多 人,當時臺灣所生產的糖約有 90 萬斤。可見台灣種植甘蔗與製糖的時間相當早,而早期甘蔗 的採收或搬運都需靠人力,一項非常辛苦且吃重的工作,但也奠定台灣糖業的堅實的基礎。 照片中是蔗農採收和搬運甘蔗的情形,攝於日治時期。日本在台灣投資糖業,引進壓榨甘蔗 機械器具以及興建各項交通與通信設施,是台灣進入資本化與現代化的象徵。 台灣在日治時 期有句俗諺,「第一憨是種甘蔗互會社磅」。意思即指種甘蔗去賣給糖廠是一件很笨的事, 因為會社的磅秤都動過手腳,所以農民都會吃虧。但是這也透露出無奈,因為在當時就只能 賣給會社。這裡的會社指的是製糖會社,也就是日本製糖工場的意思。

國家文化記憶庫分類
摘要
荷蘭人的「巴達維亞城日記」1624 年 2 月記載「蕭壠產甘蔗」,這是明確記錄臺灣在當時已 經知道種植及利用甘蔗。而在荷蘭統治時期,荷蘭東印度公司招募漢人來到臺灣耕種,並且 鼓勵漢人種蔗製糖,根據楊彥麒「台灣百年糖紀」的考證,1638 年時來臺的漢人已有 1 萬多 人,當時臺灣所生產的糖約有 90 萬斤。可見台灣種植甘蔗與製糖的時間相當早,而早期甘蔗 的採收或搬運都需靠人力,一項非常辛苦且吃重的工作,但也奠定台灣糖業的堅實的基礎。 照片中是蔗農採收和搬運甘蔗的情形,攝於日治時期。日本在台灣投資糖業,引進壓榨甘蔗 機械器具以及興建各項交通與通信設施,是台灣進入資本化與現代化的象徵。 台灣在日治時 期有句俗諺,「第一憨是種甘蔗互會社磅」。意思即指種甘蔗去賣給糖廠是一件很笨的事, 因為會社的磅秤都動過手腳,所以農民都會吃虧。但是這也透露出無奈,因為在當時就只能 賣給會社。這裡的會社指的是製糖會社,也就是日本製糖工場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