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和藥房位於虎尾中正路71號,其街屋建築約於1936年(昭和11年)前後興建,與虎尾街小賣市場(現虎尾中央市場)同時期落成。
依據鍾老闆口述,老藥房是其祖父鍾竹號於1951年(民國40年)創立,現在藥房大門上仍懸掛開業時由嘉義縣中埔鄉樹頭埔(今中埔鄉義仁村)黃火排、藍金和、羅春傑、羅德興等四位康復病患所敬贈的店名匾,書匾人為朴子漢詩人及書法家黃傳心。
鍾竹號先生精擅國術與漢醫脈診,最為人所稱道的是整復推拿的功夫,匾額上寫有「精通武道,藥學如神,仁心仁術,妙手回春」十六字讚詞,這樣的好功夫目前傳至第三代,但隨著健保施行和傳統國術的式微,目前只有做熟客的生意。
中正路老街上的店家更替頻繁,多為外地人來擺攤,像德和藥房這樣的老店家已屈指可數,更顯珍貴。
國家文化記憶庫分類
時間分期
詮釋資料
摘要
<p>德和藥房位於虎尾中正路71號,其街屋建築約於1936年(昭和11年)前後興建,與虎尾街小賣市場(現虎尾中央市場)同時期落成。</p><p>依據鍾老闆口述,老藥房是其祖父鍾竹號於1951年(民國40年)創立,現在藥房大門上仍懸掛開業時由嘉義縣中埔鄉樹頭埔(今中埔鄉義仁村)黃火排、藍金和、羅春傑、羅德興等四位康復病患所敬贈的店名匾,書匾人為朴子漢詩人及書法家黃傳心。</p><p>鍾竹號先生精擅國術與漢醫脈診,最為人所稱道的是整復推拿的功夫,匾額上寫有「精通武道,藥學如神,仁心仁術,妙手回春」十六字讚詞,這樣的好功夫目前傳至第三代,但隨著健保施行和傳統國術的式微,目前只有做熟客的生意。</p><p>中正路老街上的店家更替頻繁,多為外地人來擺攤,像德和藥房這樣的老店家已屈指可數,更顯珍貴。</p>
媒體類型
授權方式